细说金庸笔下天龙八部中孤独的佛门之侠:虚竹( 二 )


最后,虚竹本身就具有侠肝义胆 。虚竹的侠义仿佛是与生俱来的,深受少林寺渡世去劫,“渡一切苦厄”观念的影响 。他在苏星河的地盘上,见到四大恶人之一的段延庆受鸠摩智蛊惑,举起钢杖朝自己点去,颇有自毁之相,当即冲棋盘上塞了一子,自毁棋路,将段延庆的思绪扰乱,救了大恶人一命 。这种见恶不恶,“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思想,将他的侠肝义胆,他对于侠和义的理解,展现得淋漓尽致明明白白 。理解了这点,也就不难理解他为何会孤身救下天山童姥,一路逃避乌老大等人的追击,甚至不惜为此杀生,破戒,最终感化了天山童姥,将灵鹫宫相付 。但是,这种侠义不是假装和造作,而是与他自幼出身少林是分不开的,他的侠义,充满了一种正大光明的“慈和”与“悲悯” 。所以,当天山童姥要将玄天部的女子一人斩下一只手臂的时候,他直言相劝,大惊失色;当三十六洞,七十二岛围攻灵鹫宫的时候,他慷慨的为他们拔除生死符,而仅仅只要他们同意三点要求(惩罚) 。这些事例中吐露出来的悲悯、慈和的侠者心态,正是金庸人物艺术的集中展现 。当然,我们并不赞成这种滥施的同情和怜悯,并不赞成这种泛爱的、无仇的侠情 。江湖毕竟是江湖,是各种人物展示自己能力的一片天地,都和平了,还要学武做什么?就象现实的社会一样,前进总是各种矛盾集合作用的结果,没有了斗争,就没有进步 。乌托邦不论在现实还是文学之中,都只是暂时的现象和永久的理想 。从来没有真正可以保持下去的 。因为外界在变化,任何保持最终只有退出历史的舞台而被淘汰 。我们之所以要肯定虚竹的这种侠肝义胆不是滥施的同情和怜悯,是因为他的所做所为是出自真心,不象岳不群他们这些人是将“善”故意做给别人去看,是一种伪装自己的手段 。虚竹的义同样也很有特色:首先他甘愿和段誉共享一个美女(其实是误会)并因此和虚竹结拜兄弟;其次他义助段誉去夺取驸马之位(可惜到最后便宜了他);最后他带领灵鹫宫的妇女姐妹帮助营救萧峰 。做到了有情有义,当然,也得到了幸运的眷顾 。敢做“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是虚竹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一幅壮美的英雄画卷 。
从这些可以看出来,虚竹兼具孤儿的身世,佛门弟子的心理和行侠仗义的风范,是一个诸多因素创造的孤胆英雄,是典型的“孤独的佛门之侠” 。
第二,从人性善恶看虚竹的侠情佛性,与他的孤独 。如果要对虚竹从“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上做一个选择 。我们很难做出 。虚竹的身上,交织着“性本善”即认为人生来是向善的,恶的只是环境的观点;同时也交织着“性本恶”即人生来是具有恶的念头的以及倾向的,与环境无关的观点 。两种矛盾的观点作用在他的身上,使他更多的具备了复杂性、矛盾性以及人性 。虚竹的一生,其实正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 。孤独的一生 。具体来说,从“人性善”而言,虚竹不杀生,不见杀生,不忍杀生 。因而他会在天山童姥与李秋水打架时候劝她们“两位老人家”不打,在天山童姥欲处罚寻来的部众时候求情;在灵鹫宫不问对错为乌老大一帮人拔除生死符;在阿紫要治疗眼睛的时候挺身而出 。在擒到了丁春秋以后,不照师门之言杀了他,而是要他长居少林以祛除暴虐之气 。虚竹的行为,还表现在他对生命的敬畏上,他第一次失手杀人,不知道如何才好;天山童姥要杀鹿喝血练功,他苦口婆心的劝戒,最后童姥大为感动,要乌老大和虚竹以后一起吃松籽,不许杀鹿 。乌老大此后看见虚竹,都是恨得牙痒痒,却又怕的厉害 。到了冰宫中,天山童姥也强迫过虚竹为她护法,不染就杀死宫中所有的家禽仙鹤;虚竹本来想离开这个一再强迫他犯戒的老女人,这样一来,哪里还敢走?生灵是命,人亦是命,虚竹不但珍惜人的生命,而且还珍惜禽兽的生命 。他的善,不因为人兽相异而有所不同 。然而善的人是孤独的,因为人们嘲笑他的善,反感他的善,他的善不被人理解 。因为所谓的江湖是讲“你不杀人,人就要杀你的”,因为江湖是讲“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 。他的善,背离了江湖的一切原则,而且还是一种泛滥的善,注定只能是孤独的没有经历过人世的人心中纯净的善,经不得任何俗世人理、江湖风浪的洗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