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的王后:巴列维王朝覆灭与伊斯兰共和国崛起( 四 )


“白色革命”一直持续到巴列维王朝的末期,共包括19项改革计划,最初的六项计划包括:土地改革、森林和草原的国有化、国有企业私有化、工人持股分红、妇女选举权、乡村扫盲“知识大军” 。沙阿的改革很难以社会主义或者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来划分,其中既包括了国有化也包括了私有化 。在“白色革命”实施以后,伊朗的主要社会经济指标确实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经济超过十年以上实现两位数增长,在石油美元的刺激下,伊朗迅速进行着工业化和现代化,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高速公路和电气化铁路不断延伸 。首都德黑兰也从一个破败小城发展成一个现代化大城市,富人和中产阶级的吃穿用度几乎与西方国家无异,社会文化空前开放,德黑兰的女大学生可以身着迷你裙头戴太阳镜 。
此时的法拉赫王后也几乎成了沙阿伟大计划的形象代言人,并因此赢得了广泛的爱戴和欢迎 。她不停地走访伊朗各地,频繁地参加教育和医疗机构的开幕典礼,像所有欧洲王室成员那样,法拉赫王后为慈善事业和人道主义奔走呼吁,走访伊朗最偏远和贫困的地区,以表达对当地人的关心 。在她生涯的巅峰,法拉赫王后资助的教育、卫生和文化组织多达24个 。由于在巴黎学习过建筑,法拉赫王后对于文化和艺术情有独钟,身为一国之母的她也充分利用自己的地位来发展伊朗的文化和艺术事业 。1967年到1977年间,法拉赫王后赞助了10届射拉子艺术节,来自伊朗和西方国家的乐队在艺术节上同台演出 。
波斯是一个文明古国,古代艺术璀璨夺目,但是常年的积弱和混乱导致伊朗无力向世人展示自己的古代文化和艺术 。法拉赫皇后从自己丈夫的政府财政收入中辟出专项资金用于从国外和民间购买波斯文物,因为伊朗必须对自己的历史文化有“适当”的收藏,此外她还建立和资助了大量的博物馆与艺术馆,并且建立了国家信托体系,用以运营和维护这些文化艺术机构 。法拉赫王后建立的博物馆和文化艺术机构,有的至今仍在运行,向世人展示着曾经辉煌的古波斯文明 。沙阿也不失时机地利用王后广泛的群众基础,1967年加冕法拉赫王后为皇后,并封她为摄政王,一旦国王驾崩,王储又不满21岁,皇后便可代其行使权力 。法拉赫这几乎同女王无异的地位在信奉伊斯兰教、历史上妇女地位极低的伊朗引起了极大争议,更触怒了极端宗教势力 。
触怒毛拉们的并不只有王后,“白色革命”中最主要的土地改革将大量毛拉们拥有的土地通过国家赎买的方式分配给了无地农民,直接伤害了毛拉们的经济利益 。沙阿本想讨好占人口多数的农民,巩固自己的统治,但是农民无组织,无话语权,就算他们吧沙阿当亲爹也没有什么用处 。毛拉们却是传统社会的统治阶级和精英,沙阿的政治如意算盘落了个空,得不偿失 。同时,表面上看来颇为成功的白色革命更产生了许多沙阿意想不到的后果,公共卫生的改善极大地提高了伊朗人口的增长率,也改变了伊朗的人口结构,提升了年轻人在人口中的比例,1976年,伊朗55%的人口不到20岁 。公立教育的推行和扫盲运动使伊朗的识字率从1960年的14.7%提高到1976年的47% 。城市化比例也由50年代得31%增长到1976年的47% 。但以石油出口为经济支柱的伊朗由于荷兰病的困扰,无法像东亚国家那样为大量年轻就业人口提供工作机会,石油美元也只能让极少数人暴富,导致贫富差距扩大 。权威体制下,国家计划与市场并存的混合经济又会导致政府官员寻租造成的大面积腐败 。此外,一些经济自由化政策也催生了为数不多的伊朗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他们希望扩大政治参与,对沙阿的权威独裁亦多有不满 。伊斯兰革命前夕的伊朗社会经济状况像极了2011年的中东北非,从大历史的角度看,巴列维父子的社会经济改革还算先进,使伊朗先于其他阿拉伯国家30年掉进了“中等收入陷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