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的王后:巴列维王朝覆灭与伊斯兰共和国崛起( 三 )


到了1953年,英国的首相是保守党的丘吉尔,美国的总统是共和党的艾森豪威尔,这哥俩对共产主义都是深恶痛绝 。国有化什么的最讨厌了,这伊朗是不是要东风压倒西风啊?伊朗的战略地位和石油资源对于美英太重要了,伊朗导向苏联在冷战正酣之际,对于西方也是难以承受的战略失败 。丘吉尔和艾森豪威尔一商量:“整不整?”“整!”于是MI6和CIA联手行动,策动伊朗军事政变,带有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倾向的摩萨台政府倒台,首相遭软禁直至去世 。本来是虚位君主的伊朗沙阿礼萨·巴列维受美国扶持,在此后的十年里逐步掌了实权 。伊朗由一个半吊子君主立宪国家摇身一变变成了实打实的君主专制国家 。
1959年,21岁的法拉赫·迪巴作为伊朗留学生代表,在伊朗驻法国使馆见到了她的国君 。刚离过婚的沙阿对这个年轻貌美,单纯而又有教养的波斯姑娘一见钟情 。很快,沙阿就向法拉赫求婚 。兴奋的法拉赫把自己订婚的消息告诉了闺蜜,并让闺蜜猜猜谁是未婚夫,她的闺蜜数遍了她们生活中认识的所有人,都没有猜对,最后无奈地说:那就只剩下沙阿陛下本人了吧 。法拉赫点了点头,后来二人兴奋地彻夜长谈,一夜未眠 。那也是一场世纪婚礼,在巴黎伊夫圣洛朗和迪奥专门定做的礼服和婚纱、红地毯、电视直播、皇家马车,你能想到的一切一样不少 。
乌托邦——永远可望不可即的地平线,回火炸膛的“白色革命”
年轻的沙阿,开明又富有雄心壮志,自小就在瑞士接受教育,同他伟大的父亲一样,他也醉心于西方的文化和制度,审美也是西式的,除了西装,他最喜欢的行头就是军礼服,蓝色的呢绒,宽阔的肩章,丝绸绶带,胸前挂满了勋章,他看上去与欧洲的君主并没有什么不同 。对于在自己祖国兴盛了千年之久的伊斯兰教,沙阿应该是毫无兴趣,甚至是充满了鄙夷之情 。他曾使人给宗教领袖霍梅尼传话“别逼我穿上我父亲的靴子!”沙阿的一切都可以与欧洲的国王们相媲美,他的宫殿,他的座驾,他的华服美酒,他年轻貌美的王后,如今有超级大国撑腰,他的权力更是如日中天,远超欧洲那些虚位君主的父辈们甚至祖辈们,沙阿还缺什么呢?他的人民,还是那样的筚路蓝缕,还是那样的守旧落后 。他的国家,仍不能与列强平起平坐,仍是大国博弈的棋子 。对于一个有抱负的国王来说,现状必须被改变,越快越好!
当时的世界,正在进行一场“进步主义”的狂欢,以苏联和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自不必说,冷战的另一方,以美国和欧洲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也沉浸在凯恩斯主义的美好期许之中不能自拔 。《通往奴役之路》被束之高阁无人提起,古典自由主义式微到极致 。国家和政府力量空前强大,人们普遍相信那些“伟大”的社会工程可以改善人类的生活,甚至人性本身 。1958年,中国开始“大跃进” 。1965年,美国约翰逊政府提出“伟大社会”计划 。二战之后,英国迅速完成了对大量产业的国有化,扩大了全民教育,全民医疗等福利的规模,福利国家模式在欧洲遍地开花 。
如我们所知,以上的那些社会工程均以失败告终,有些甚至产生了灾难性的后果 。我们很难指望军校出身的伊朗沙阿对于自由主义有着比当时主流知识分子更深刻的洞见 。对于现代化和进步的强烈愿望,沙阿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伊朗对于权威顺从的、缺乏自我组织和管理能力的前现代社会,这三个因素叠加,很容易的就产生了当时在世界占主流地位的宏大社会工程,这就是沙阿的伟大计划——白色革命 。1963年,伊朗举行了全民公投,99%以上的人对“白色革命”投了赞成票,沙阿的宏大计划得以实施 。同时对于一小部反对“白色革命”宗教势力,沙阿则利用军队对他们实施了镇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