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发迹依靠左宗棠胡雪岩败亡皆因得罪李鸿章

导读:"红顶商人"胡雪岩,这晚清昏暗的天际划过的一颗耀眼流星,他独特的经商才能和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经过著名小说家和文史学者的演绎和渲染,在推波助澜之下终于演化成一个传奇 。但在传奇耀眼的光环之下,胡雪岩的神奇发迹究竟依靠什么?而他那扑朔迷离的迅速破败又因何导致?
胡雪岩在50多岁时,走到了他人生最辉煌的顶峰,成为一名富可敌国的红顶商人 。然而,当时清朝的两位重臣左宗棠和李鸿章的明争暗斗却越来越激烈 。李鸿章发现,左宗棠之所以能为朝廷立下那么多的功劳,都是因为胡雪岩在后面的支持,所以提出“倒左先倒胡” 。
一代“红顶商人”胡雪岩,深谙“圆世”之道 。他的圆世态度,概括来讲即审时度势、圆融变通、全盘把握、灵活应对 。后人总结其处世哲学的要义,所谓通是权和变,活是趋向、目际,融是状态,满是结局 。这位晚清巨贾一生不但游刃商场,而且突破了千百年来商人地位低微的封建传统,官至江西候补道,赐穿黄马褂 。
他的处世之道有着怎样的心理学背景呢?这样的心理特征又是如何影响其人生商政决策的呢?
罚捐代罪巧筹军款
胡雪岩发迹之时,就曾经独具慧眼地相中了一位颇有发展潜质的落魄书生作为其日后的官场靠山,此人就是王有龄 。他出身官宦世家,后因家道中落而致其而立之年仍穷困潦倒、无所事事 。胡雪岩资助了王有龄五百两银子,让他进京托关系取得个官职 。此后王有龄官运亨通,平步青云 。王有龄升官之后并没有忘记苦难时期胡雪岩的帮助,对他的钱庄事业大加援手 。随着王有龄的不断高升,胡雪岩的生意也越做越大 。
但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王有龄竟然在与太平军作战中因守城失败而自缢!官场上的靠山轰然倒塌 。而此时,左宗棠经曾国藩保荐继任浙江巡抚,可偏偏这位新官对胡雪岩抱有很强的偏见 。该怎样打通这个关节呢?
胡雪岩多方打听,终于发现左宗棠正为筹措军饷一事发愁 。他的部队在安徽时就已经5个月没发过军饷了,这次进兵浙江,拖欠军饷的情况不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更加严重 。对此,胡雪岩有一条妙计在心,谓之“罚捐代罪” 。
史料记载,当时的军队筹饷大致有两种:一是办厘金,所谓厘金指的是旧中国一种商业税;二即是劝捐,广发文书通告,劝有钱人捐助军饷 。而当时左宗棠的难处在于厘金难筹,劝捐难为 。为此,左宗棠绞尽脑汁都不得要领 。而胡雪岩把主意打在了谁都不敢去想的人 太平军逃兵身上 。这样做有如下三项好处 。
1.可助太平军旧部改头换面,重新做人 。
当时太平军已经日渐式微,洪杨一旦被平定,就要依国法严惩 。如今有此一途保命安身,当然颇具诱惑力 。而且破小财而消大灾,何乐而不为 。
2.可助左宗棠筹措军饷 。
太平军盘踞东南十几年,多年来搜刮的财富着实不少 。此举一出,以太平军旧部人数之众,罚得起的亦不在少数,实在大为有利可图 。
3.可助朝廷减轻政务负担,休养生息 。
太平天国一役牵涉人数太多,办不胜办 。株连过众,扰攘不安,亦非大乱之后的休养生息之道;所以最好的处置办法是,网开一面,予人自新之路 。
由此,胡雪岩建议左宗棠发布招安文书,言太平军人愿意归抚者,只需略领薄惩,则既往不咎,而且认打认罚,各听其便 。
胡雪岩献计之时,看似助人排忧而不涉及私利,其实,他才是这笔买卖中的最大受益者 。因为胡雪岩不仅赢得了新靠山,还获得了一批潜在的客户,真是一箭双雕 。
就心理学而言,胡雪岩的“罚捐代罪”计谋是横向思维的杰出体现 。从表面上看似乎是灵光乍现,而实际上蕴涵了深厚的决策功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