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春秋强国之一,却被一个小国压制近百年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晋国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
如果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的话,那么,你可能会听过这样一句话:“华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义看晋国 。”换句话说就是:“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当你把整个晋国的兴衰历程看透的时候,那么,你也基本就可以据此来推算出华夏文明的发展脉络了 。
纵观整个春秋历史,晋国一直是春秋五霸中的大佬级人物 。被左丘明的《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国语·郑语》和司马迁的《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共同评价为春秋四强国之一 。这个国家在晋献公时崛起,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晋文公又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一战而霸 。
春秋时代刚刚出现的时候,这个诸侯国就已经存在了,它就像一个庞然大物一样,一直横亘在整个春秋时代 。直到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共灭智氏,晋国则被这三家瓜分 。而当这个盛极一时的国家土崩瓦解的时候,整个春秋时代也就很快就走向了曲终人散的结局 。
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它既是春秋的终结者又是战国的过渡者 。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逃不过“从弱到强,由盛转衰”的历史铁律 。即使是强大如晋国这样的国家,它也是通过若干年的对外扩张和兼并才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
那么,既然说到这了,那我们就不得不说一说晋国的发展史和兴衰史了 。
我们都知道,周朝原本只是商朝的一个附属小国 。但是,历史总是在不断前进的,旧事物终有一天会被新事物取代,商、周二朝同样没能逃脱这个规律 。在商朝渐渐没落的过程中,周朝的发展势头,那可是一日更比一强 。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在任何时候都是非常适用的,从两个朝代的发展势头,我们便可以推测出:终有一日,周会取代商朝成为新一界的领导者 。事实也正如我们所预料的那样,周顺利灭亡了商 。
常言道:“一朝天子以朝臣”,每一个政权建立的时候,他们都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巩固内政;
二、是加强边防力量 。
可以说,这无论是对于哪一个帝王来说,这二者都是重中之重的 。
既是为了论功行赏也是为了巩固边防力量,周朝就想出了分封诸侯的制度,晋国便是这个制度下的衍生品 。起初,它的封地位于山西西南部,整个国家的土地加起来不过100多平方公里 。这个国家最初建国的目的,其实和秦国非常的类似,都是替周王朝巩固边防,对付戎狄 。
周朝有华夏和四夷的区分:南方部落为蛮;东方部落为夷;西方部落为戎;北方部落为狄 。其中,戎和狄则分布在西方与北方 。可是,在一次次的对外战争中,它却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那就是:自己夹在周王朝和戎狄中间,好像两边都是费力不讨好,永远都在受着夹板气 。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如果,自己打赢了戎狄,除了会招来对方的记恨和更加疯狂的报复之外,好像并没有获得任何实质性的好处 。而那些原本属于自己的战利品,反而都被周王朝给占了 。而打输了的话,后果就更加严重了 。不但会被周王朝责怪自己办事不利,还会受到一些惩罚 。
于是,在左思右想之下,他们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 。那就是:一边假意按照周王朝的意思攻击戎狄,暗中却给他们提供各种物资帮助他们发展 。如此一来,只要戎狄不灭,它就一直有存在的价值 。这大概就是最早的“养蔻自重”吧!
就这样,他们通过这种方法一步步壮大了自己的实力 。渐渐的,它开始不满足于自己的封地了,于是,它开始向周边扩张,借机吞并了周围的几个小国 。强大之后,他开始向南扩张,然而,在这次扩张的途中,它却遇到了一个劲敌,那就是虢国,一度压制其近百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