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北伐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主要原因是什么导致的

说起太平天国最令人遗憾之事 , 相信各位历史爱好者都会说“天京事变” , 因为内部自相残杀让天国元气大伤 , 从此走向了衰落而一发不可收拾 。但在太平天国运动前期 , 有一件事足以令各位历史爱好者扼腕叹息 , 捶胸顿足 , 这就是太平天国历史上的北伐 。1851年 , 金田起义后 , 太平军虽然遇到了诸如江忠源、向荣、张国梁等悍将的阻击 , 但进军速度依然十分迅猛 , 不到两年时间便定都南京 , 席卷江南大地 。定都天京后 , 太平天国统帅部决定兵分三路——北伐、西征、东征 , 以打破天京被围的局面 , 顺便消灭清廷 。
这三路大军 , 北伐军最为精锐 , 北伐军的两员主将 , 林凤祥和李开芳曾是西王萧朝贵手下的两员猛将 , 攻城略地 , 所向无敌 , 是当时除石达开、韦昌辉之外 , 太平军最为优秀的将领 。北伐军人数不多 , 只有两万多 , 但都是从广西出来的老兵 , 战斗经验极其丰富 , 革命信念十分坚强 。北伐军兵出浦口 , 在淮北捻军的配合下 , 不出一个月便出安徽进入河南 , 同年九月抵达天津郊外的静海、独流 , 咸丰皇帝为之震惊 , 甚至一度打算北狩承德避暑山庄 , 并下令各省督抚直接将赋税送往皇帝行宫 。令人不解的是 , 北伐军胜利在望之时 , 为何却迅速撤退 , 最终在连镇和高塘被胜保和僧格林沁消灭?在此 , 小编就来给各位历史发烧友们谈谈其中的缘由 。
偏师北伐 , 远离后方基地 。北伐的目标非常明确 , 就是长途奔袭北京 , 攻灭清王朝 , 所以北伐军追求的是速度 。这样一来 , 问题就出现了 , 当时太平天国并没有可靠的后方基地 , 唯一绝对掌握在手的只有都城天京 。南北两京距离十分遥远 , 中途还隔着安徽、河南、河北、山东等当时还被清军牢牢控制的重要省份 。北伐军孤军深入 , 虽然连战连捷 , 但却遇到后勤补给不足的巨大困难 , 军队经常面临着粮食短缺的危险 。1853年9月 , 当北伐军到达天津城外的静海和独流时 , 已经是强弩之末 , 必须等待后方的支援才能继续进军 。遗憾的是 , 曾文昌、许宗扬带领的北伐援军在山东临清一带几乎全军覆没 , 北伐军孤立无援 。
只管进军 , 不守城池 。既然大本营给北伐军定位的作战目标是直取北京 , 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 所以进军就得追求快速度 , 中途不宜停顿 , 也不应该分兵据守已被攻占的城池 。1853年5月 , 林凤祥、李开芳在南京浦口誓师北伐 , 在淮北捻军的配合下 , 北伐军顺利通过安徽境内 , 直奔河南 。在河南 , 北伐军几乎没有遇到劲敌 , 于是便向河南西部进军从巩义渡过黄河进军山西 , 同年九月兵锋抵达天津 。从浦口誓师到兵临天津 , 北伐军只用短短的半年时间 , 这进军速度可媲美当年徐达与常遇春之北伐元朝 。但是 , 北伐军在进军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自己致命的弱点——无可靠之根据地提供部队休整和补给 , 因为没有占据任何一座城池 。所以 , 就算北伐军能够进逼天津 , 远眺北京 , 但已经是强弩之末 , 无法再前进一步 。此时 , 北伐军犹如一支孤军 , 前有堵截 , 后有追兵 , 又没有可靠的城池据守 , 这必然会失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