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祥失宠:十三爷爱新觉罗middo;胤祥为什么不夺嫡?

在康雍朝萧墙内那纷繁复杂的政斗漩涡中,有这么一位让女人们为之倾倒,男人们也要为他叫一声“好”的皇子,在父亲康熙眼里他志虑忠纯、嫉恶如仇,在皇兄雍正眼里他公忠体国、才干卓著,在世人眼里他文武双全、侠肝义胆 。
他便是粉丝众多的拼命十三郎,满清王朝十二大铁帽子王之一的 和硕怡 亲王胤祥。
爱新觉罗·胤祥,康雍帝第十三子,生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满洲正蓝旗人,传言其生母为喀尔喀蒙古部落公主宝日龙梅(二月河《雍正王朝》中描述)。雍正即位后,因避名讳,改称允祥。
胤祥少时既工于翰墨又精于骑射,挥毫书画曾令群臣“无不欢跃钦服”,手刃猛虎也令见者“无不佩服这天赐神勇”,故颇受康熙帝喜爱,常随侍左右。然大起必有大落,在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时,胤祥受到莫须有的牵连,自此失宠于帝,终康熙之世,既无重用,也无受封。(至于胤祥失宠的原因,正史并无记载,但民间说法颇多,二月河在《雍正王朝》中描述是康熙因其派兵血屠江夏镇、设计杀害与太子有奸情的贵人郑春华,血腥暴戾,故圈禁,但实际上胤祥并未被圈禁,只是失宠。综合胤祥少时表现以及其在雍正朝作为皇帝最得力助手的种种政绩,康熙莫名其妙地不再宠信胤祥是为了保护和磨砺他这位最喜欢的儿子。)
在后来的康雍政权交替之际,初登皇位的雍正不断受到八爷党的质疑与侵扰,此时也正是胤祥的力佐才使新生政权转危为安。(康熙诸皇子中,唯十三子胤祥和十四子胤禵在军界有一定影响,只不过当时隶属八爷党的胤禵正在西北用兵,而与雍正手足情深的胤祥则掌管着京郊丰台大营的兵权。)
雍正即位后,胤祥立刻被擢升为总理事务大臣,同时由闲散贝子进封为实权的 和硕怡 亲王。胤祥处事周密、勤勉不怠,在其辅政的八年中,整饬吏治、充盈国库、兴修水利、用兵西北等可谓职任繁多、综理万机,同时他还倡导成立会考府这一现代审计机构的雏形。雍正帝曾十分感慨地说“朕实赖王翼赞升平,王实能佐朕治平天下。”
胤祥在康熙年间便深受鹤膝风(可能是现在的风湿病)的病痛折磨,加之在总理事务大臣任上事必躬亲,病情不断恶化,于雍正八年(1730年)卒于任上。雍正闻此悲痛欲绝,亲临其丧,以“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冠于谥号“贤”之上,并诏令怡 亲王名仍书“胤祥”,可见雍正与胤祥的关系远远超出普通的君臣关系,始终以手足之情相待。
乾隆朝时,“怡 亲王”封号又被定为世袭罔替“铁帽子王”,其子弘晓(清有名的藏书家)袭封第二代“怡亲王”。
关于康熙十三子胤祥囚禁之谜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紫禁城传来一声噩耗——八岁登基,十六岁亲政,在位六十一年,为后人留下千古佳话、受万人景仰的大清国康熙皇帝终究还是没有能够见到生命中的第七十个春天 。康熙皇帝驾崩以后,北京城四门城门紧闭全城戒严,整个大清犹如面临大战一般,到处充斥着浓重的火药气味 。沉浸在丧父之痛的新君——雍正皇帝,看着跪在康熙灵前的不甘为臣、不愿意接受现实的众位兄弟,想着这些年来夺嫡的艰辛,泪水不禁流得更紧了 。作为这场夺嫡之战唯一的胜出者,雍正并没有感到丝毫的喜悦,此时的他就如同站在悬崖边上一样,唯恐稍不留心就坠入深谷,跌得粉身碎骨 。
第二天胤禛的皇位还没有坐热,就迫不及待地宣布:册封胤祥为怡亲王,命总理事务 。这样历史上一个平步登云的“铁帽子王”诞生了 。
转眼间将近三百的时间过去了,雍正怎么也不会想到他当年的一道圣旨却为后人引来了一段怡亲王胤祥身世的探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