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思想家荀子简介:一个崇尚法治的儒家学者

中国古代的历史,自秦朝以来,基本就是儒家的发展史 。随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政策的实施,儒家开始正式作为封建帝国的官方哲学而流传于世 。儒家最核心的思想,就是提倡人治,靠圣哲、贤人的力量感化众生,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
可就是这样一个提倡人治的学派,竟然诞生出一个提倡法治的儒学宗师,他的思想学说,影响了整个封建时代,是儒家先秦时期最富盛名的代表人物之一 。如此独树一帜而惊才艳绝的人物是谁呢?
姓氏被叫错两千多年的悲剧人物
这个人我们多多少少听过他的一些名头,他叫荀子 。
荀子名况,字卿,周朝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人,也就是今山西安泽人 。战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
人们一般都以为荀子姓荀,这其实是一个错误 。有人说,西汉时为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所以称呼荀子为孙卿 。
可是,除《史记》,先秦两汉的著作都称荀子为“孙” 。特别是《荀子》一书,几乎都称“孙” 。韩非为荀子学生,其著作也称“孙子” 。所以,称荀是后起之说,荀子当为孙子 。
“三进三出”的最牛校长
荀子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 。后人对荀子争议颇大,有的说他是孔门嫡传,有的说他是儒门异端;有的说他是法家,是黄老思想家,有的说他是经师,是专制主义理论的祖师……
荀子之所以如此引人非议,在于他思想之驳杂 。先秦诸子的思想倾向都很鲜明,学派归属一般不成问题 。只有荀子是个例外,在他的统一的理论体系中融汇了不同学派的思想观点 。正是这种“海纳百川”的学术气象,奠定了荀子思想巨人的独特地位 。而他这种驳杂的思想来源,与他在稷下学宫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
稷下学宫可谓是中国最早的综合性学术机构,齐国稷下之学正盛,齐王招集天下贤才而“尊宠之” 。田骄、慎到、接子这些著名的学者,都齐聚齐国稷下学宫,号为列大夫,享受优渥的政治生活待遇,不治而议论,作书以刺世 。荀子来稷下游学,但他对诸子之事都有批评,认为“非先王之法”,当时的他已经五十岁了 。
公元前286至前285年,齐王灭掉了宋国,荀子曾进行谏诤要重视德治,但当时刚取得军事胜利,正在高兴头上的齐王怎么会扫自己的兴呢?荀子的主张当然不获采纳,于是失望的荀子就离开了齐国,结束了他第一段稷下学宫的生涯 。
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率燕、赵、韩、魏、秦王国之师攻齐,陷齐都临淄 。齐襄王复国后,吸取先王的教训,又招集亡散的学士,重整稷下学宫,“修列大夫之缺” 。这时,荀子在楚国,正逢秦将白起攻楚,陷郢烧夷陵,举国大乱,楚人仓惶迁都于陈 。
荀子在战乱中离楚来齐,参加稷下学宫的恢复重建工作 。由于田骄等老一辈的学者已死,慎到、接子又不在齐国,荀子凭他的学识和才德,在复办的稷下学宫中“最为老师”,“三为祭酒”,可谓稷下学宫的领袖,成为稷下学宫有史以来最牛的校长 。
一生漂泊,客死他乡
齐襄王死后,荀子在齐国郁郁不得志,秦国于此时聘请他入秦,荀子遂离齐赴秦,对秦国的政治、军事、民情风俗以及自然地形等都进行了考察 。他建议秦昭王重用儒士,“力术止、义术行” 。秦昭王虽然口头称善,但他事实上正忙于兼并战争 。所以荀子的学说在秦国无法得到推广,于是荀子又只好离开秦国而往游他国 。
后来,荀子到了赵国,曾在赵孝成王前与临武君议兵,提出了“善用兵者”“在乎善附民”的主张,以“王兵”折服了临武君的“诈兵”,使赵孝成王和临武君都不得不称“善” 。但处于“争于气力”的当时,赵王“卒不能用” 。于是他只好离开家乡而又回到齐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