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大唐之李光弼:他建立的功勋并不比郭子仪小

李光弼 , 营州柳城人 , 祖上是契丹酋长 。父亲李楷洛 , 开元初年任左羽林将军同正、朔方军节度副使 , 封蓟国公 , 以骁勇果敢而著名 。李光弼自幼重气节 , 有品行 , 善骑射 , 能读班固的《汉书》 , 年少从军 , 有大将军气度 , 被提拔为左卫郎 。天宝初年 , 升至左清道率 , 兼安北都护府都虞侯、朔方军都虞侯 。
天宝五载(746) , 河西节度使王忠嗣任命他为兵马使 , 兼赤水军使 。王忠嗣器重李光弼 , 说:“李光弼将来一定能接替我的官职 。”李光弼战功卓著 , 有“名将”之称 。天宝八载(749) , 担任河西节度副使——边境大军区副司令员 , 封蓟郡公 。天宝十一载(752) , 被朝廷任命为单于大都护府副大都护 。天宝十三载(754) , 朔方节度使安思顺上奏朝廷 , 任命他为朔方节度副使 , 知留后事 。安思顺喜欢李光弼的才能 , 想把女儿嫁给他 , 李光弼托病辞官 。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听说这件事 , 上奏朝廷 , 李光弼被召回长安 。
安禄山谋反 , 注意扶植个人势力 。他手下高邈最有谋略 , 知道李光弼有将才 , 劝安禄山延请李光弼入幕 , 任命李光弼为左司马 。安禄山没有采纳高邈的建议 , 但不久便后悔了 , 安禄山为失去李光弼感到忧虑 , 常常忧形于色 。后来 , 时间久了 , 安禄山安慰自己 , 虽然没有得到李光弼 , 史思明也足以抵挡李光弼 , 心理上才找到一点儿平衡 。在后来的战争中 , 李光弼与史思明的确“棋逢对手 , 将遇良才” , 各有长短 , 谋略相当 。
一、东出井陉关 , 收复常山郡
【中兴大唐之李光弼:他建立的功勋并不比郭子仪小】 安史之乱发生 , 封常清、高仙芝先后战败 , 被斩于潼关 。朝廷又以哥舒翰统兵东征 。不久朝廷任命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 , 收兵河西 。河东、河北方面迫切需要一名良将领兵 , 郭子仪向玄宗推荐了李光弼 。天宝十五载(756)正月 , 朝廷任命李光弼为云中郡太守、河东节度副使 。因为河东节度使乃亲王遥领 , 所以节度副使就是实际上的河东大军区实际长官 。二月 , 转魏郡太守、河北道采访使 , 率朔方军五千人与郭子仪会师 , 东出井陉关 , 收复军事要地常山郡 , 切断了占领洛阳的安禄山与范阳老巢的交通 。安禄山急令史思明夺回常山 。当史思明率数万兵马来救常山时 , 被李光弼击败 , 李光弼率军乘胜收复藁城等十多个县 , 南攻赵郡 。朝廷任命李光弼为范阳长史 , 兼河北节度使 。
三月八日 , 李光弼又率军攻克赵郡 。从安禄山之乱发生 , 官军与叛军反复争夺常山郡 , 这一带不断成为激烈的战场 , 死人无数 , 遍布战死、饿死者的尸体 。李光弼祭奠那些阵亡的将士和饿死的百姓 , 把被敌人关押的人放出去 , 发誓平息叛乱 , 实现个人建功立业的抱负 。六月 , 又与蔡希德、史思明、尹子奇等人在常山郡嘉山大战 , 这些人都是安禄山手下的猛将 , 被李光弼打得大败 , 史思明露顶赤脚而逃 。这一仗杀敌上万人 , 俘虏四千 。河北十多个郡归顺朝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