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刘秀的哥哥刘縯:真正打好中兴基础的天才

王莽末期,“连年灾蝗”、到处揭竿而起 。但那只是一个强盗横行的年代,还不能称之为群雄逐鹿 。因为那也是一个英雄匮乏的时代,造反者的心胸,只能容纳一餐饱饭、一点家当、一个容身之地,于是抢劫、杀戮、掘墓、流窜、叛卖、内讧……等等,公然上演、乐此不疲 。面对这个不了的残局,大众瞩目刘縯,认为只有刘縯可以收拾 。
【光武帝刘秀的哥哥刘縯:真正打好中兴基础的天才】 刘縯的确是当时最为杰出的领袖,他也顺应民心,挺身而出 。可他没有完成夙愿,历史选择了他的弟弟——刘秀 。不过,刘縯生前是刘秀的引路人、心灵的支柱;刘縯死后,刘秀中兴汉室的好长一段路上,还沐浴着刘縯的光照和庇佑 。在刘秀没有自己的谋臣、勇将和武装的创业前期,当时的有志之士说起刘秀,一直是“刘伯升兄弟”,说到刘秀必然先想起刘縯 。刘縯已经死了,刘秀却成了“刘縯和刘秀兄弟俩”的代表!可见刘縯在当时的影响之大 。
刘縯字伯升,刘邦的九世孙 。“性刚毅,慷慨有大节,自(王)莽篡汉,常愤愤,怀复社稷之虑,不事家人居业,倾身破产,交结天下雄俊” 。
刘縯认为时机成熟、可以起兵的时候,绿林、赤眉等已经扰动天下,各地小股起义众多,甚至出现了一支由女子迟昭平领头的“数千人”的起义武装 。可能迟昭平就是史书记载的第一个“女强盗”吧 。
尽管“寇盗锋(蜂)起”、数量达“数十万人”,王莽仍没有放在眼里,还觉得这些人不过是寻常强盗、不足以动摇他的“大新”统治 。直到刘縯在南阳起兵,虽然只有七、八千人,但王莽恐惧了 。因为他敏锐地察觉到刘縯和其他所有强盗的区别:
(一)刘縯是汉朝的宗室子弟,与王莽的矛盾不可调和;
(二)刘縯提出了政治要求:“复高祖之业”,其目的不是抢劫财物活下去,而是推翻莽新政权、光复汉家天下;
(三)刘縯一开始就自称“柱天都部”,以“文书、号令、旌旗、部曲”来建立正规军队,彻底改变了起义军乱糟糟不成军阵的乌合局面 。例如赤眉军打仗先染眉毛以区别敌友的小儿科手法 。
(四)刘縯有战略眼光,与其他起义者结盟合力,改变了小股武装互不联络、各自为战的局势,王莽不能再轻易地各个击破 。
(五)刘縯攻城即据守,点滴蚕食 。与以往流寇攻城以后、先抢劫再逃跑的作风不同 。
(六)刘縯招降纳叛,莽新地方官员不再因为义军的滥杀官吏而殊死抵抗,甚至会临阵倒戈 。比如刘縯从刀口下救出的原棘阳县令岑彭,后来是刘秀军中少有的、可以独挡一面、功勋卓著的名将 。
那时,樊崇的赤眉军在北方山东一带 。刘縯与之结盟的,是从原来绿林军分化出来的下江兵、新市兵,以及另外一支武装平林兵 。下江兵的主要将领王常仰慕刘縯,因此下江兵支持刘縯 。而平林兵、新市兵的流寇习气十分严重,放纵无约束,与刘縯纪律要严明的治军思想格格不入 。在众兵云集、急需确定统一指挥权的时候,平林兵、新市兵选择了平林兵里的“中层干部”、同样是刘氏宗室子弟的“更始将军”刘玄,只因为刘玄懦弱无能、根本约束不了他们 。并且,他们先暗中沟通好了,才召集包括刘縯在内的领导层,告知大家要立刘玄为“天子” 。
虽然南阳义军和下江兵拥戴刘縯、不服刘玄 。但刘縯看问题更透彻,他认为:当前的大敌是王莽,因此只要是刘氏宗室做领袖、顺应民心就可以,但不要称皇帝 。只打出了三百里的小地盘,称个王爵确立指挥权,也足以控制各部将领了 。况且,消息不通,不知道樊崇的赤眉军是否也拥立了刘氏子弟?否则两个刘氏皇帝,必然要相攻伐,使王莽坐收渔利 。不如暂且称个王爵,如果赤眉军拥立的人贤明,我们就归顺他也没什么妨碍;如果我们拥立的人贤明,等打败王莽、让樊崇服从后再称帝也不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