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名声远播的十全武功:乾隆十大战绩

乾隆皇帝名声远播的“十全武功”是哪是个?
公元1613年,位于明王朝西北方向的俄国进入了罗曼诺夫王朝统治的时期 。
公元1616年,位于明王朝东北方向的女真族建立了大金政权(即后来的清朝) 。
大金政权(即清王朝)开国六十年之际(公元1676年),正是康熙平定三藩的关键时刻 。这一年,三藩之一的尚可喜病故,康熙已完成了对全国的兵力部署,做好全力反击三藩叛乱的准备 。
经历五年的血战,康熙平定了三藩,清廷直到这时才算真正统一了关内 。从这时起一直到乾隆末年,中国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康雍乾盛世” 。但正是在这一百多年中,中国和西方的距离越拉越大,到乾隆末期,中国的绝对实力已远远落后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
公元十八世纪中晚期,对于东方和西方都是一段很重要的时光 。
公元1735年8月,24岁的弘历继位,次年改年号为“乾隆” 。此时的清王朝经过康熙、雍正二朝的努力,已呈现出蒸蒸向荣的景象 。乾隆继位后,清朝疆域西抵葱岭、巴尔喀什湖北岸,西北包括唐努乌梁海地区,东到太平洋(包括库页岛),南达南沙群岛,北至漠北和西伯利亚 。
纵观乾隆一朝,有许多“引人注目”之处,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无论乾隆本人还是后世,最为自豪的是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
1、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平大小金川;
乾隆14年(公元1749年) 平大小金川
两次平定大小金川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十大武功之一 。与乾隆其他九大武功相比,偏居川西一隅、仅有弹丸之地、数万人口的大小金川,却致清王朝先后共投入了近60万人力、7000万帑币,其代价远远超过乾隆的其他任何一次武功 。
乾隆初,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夺取小金川泽旺印信,“意欲并吞诸蕃”,又攻明正土司(今康定) 。1747年,清军3万人分两路进讨,久而无功,川陕总督张广泗被清廷处死,改派岳钟琪为总兵,刻期进讨 。1749年,莎罗奔请降,大金川事件初告平息 。
乾隆十一年(1746 年),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劫夺小金川土司泽旺﹐经清朝干预后释还 。次年,莎罗奔又攻明正土司(今康定)等地,清朝派兵前往“弹压”﹐遭到莎罗奔的抵制 。
乾隆帝调张广泗任川陕总督,自小金川进兵大金川征伐莎罗奔 。莎罗奔率众奋力反抗,清军屡失利 。十三年四月,乾隆帝又命讷亲督师前往增援 。莎罗奔构筑碉卡,严密为备 。张广泗与讷亲互不协力,莎罗奔乃大破清军 。同年十二月﹐乾隆帝以贻误军机罪斩张广泗,讷亲亦赐死,改用傅恒为统帅 。起用已废黜还籍的名将岳钟琪率军自党坝大破金川军 。因莎罗奔曾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从岳钟琪用兵于川西北羊峒(今南坪)藏族地区,雍正元年(1723年),岳钟琪又奏请授予莎罗奔“金川安抚司”印信,所以莎罗奔闻岳钟琪军攻入,遂在乾隆十四年正月降 。乾隆帝为笼络人心,诏赦莎罗奔,事遂平 。
2、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平准噶尔;
清代新疆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莫过于乾隆帝先后平定天山以北准噶尔部达瓦齐割据政权及阿睦尔撒纳的叛乱,平定天山以南布拉尼敦与霍集占(史称大小和卓)的叛乱,完成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的统一新疆的大业,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达到了几千年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辉煌 。
准噶尔是我国西北厄鲁特蒙古的成员 。明末清初,厄鲁特蒙古分为和硕特、准噶尔、都尔伯特、土尔扈特四部,分别活动于乌鲁木齐河谷、伊犁河谷、额尔齐斯河两岸和塔尔巴哈台(今塔城)一带 。后准噶尔部崛起,成为四部之首 。土尔扈特部西迁伏尔加河下游后,都尔伯特部分出辉特部,仍为四部,但和硕特部又大都迁往青海 。准噶尔部不仅统辖四部,还控制了天山以南,威胁青海、西藏和东部蒙古,成为雄踞西北的割据政权,故清代往往将厄鲁特诸部统称为准噶尔 。康熙、雍正两朝与准噶尔都有过激烈的战争,互有胜负 。长期对峙,势均力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