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最器重的儿子太子李承乾:谋反不成被流放( 四 )


而通观历史上那些走上谋反之路并失败的皇子 , 下场往往只有身首异处这一种结局 。但是轮到李承乾时 , 唐太宗却沉默了 。
承乾的所作所为固然让他感到失望 , 为了将爱子栽培成为合格的储君 , 自己付出了多少的心血与精力!然而李承乾逼宫谋反固然大错特错 , 但唐太宗终究还是爱着这个儿子 , 实在忍不下心来杀了他 , 可是自己又不能公然带头违反法律规定 , 这该如何是好呢?最后唐太宗将这个棘手的问题拿到了朝上 , 扔给了诸位大臣——你们说说 , 该怎么处置承乾?结果没有一个大臣敢回答 。
李承乾的谋反
因为关于皇子谋反一事该如何处理根本就无需商讨 , 按律当诛 , 可现在唐太宗却当着众大臣的面公开询问要怎么处理李承乾之事 , 很明显就是在表示他根本不想杀了李承乾 。最后还是通事舍人来济站了出来 , 说道:“陛下上不失作慈父 , 下得尽天年 , 即为善矣 。”于是唐太宗下令 , 将李承乾废为庶人 , 流放黔州 , 总算是保住了爱子的一条性命 。而来济也因为此事得到唐太宗的看重 , 官职不断得到升迁 , 不久就考功员外郎 , 次年便升迁中书舍人 , 与令狐德棻等人共同撰写《晋书》 。
尔后在重新立储之际 , 唐太宗深知“泰立 , 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 , 泰共承乾可无恙也” , 于是果断立了年幼却性格温和的李治为太子 , 目的就要能够同时保住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心爱的儿子 。
同年四月庚辰 , 李元昌赐令自尽 , 杜荷、侯君集等人尽皆伏诛 , 惟独主犯李承乾只被废为庶人 。唐太宗在《废皇太子承乾为庶人诏》中感慨道:“况乎冢嗣 , 宁不锺心!”然而承乾这个曾经被寄予了深切厚望的爱子 , 终究还是叫他失望了 。庚寅 , 唐太宗亲谒太庙 , 以谢承乾之过 。九月癸未 , 承乾徙居黔州 。
贞观十八年十二月辛丑 , 李承乾卒于黔州 , 唐太宗为之废朝 , 并葬之以国公礼 。
纵观李承乾之一生 , 可以看到唐太宗纵然作为大唐帝国高高在上的天子天可汗 , 但是在面对自己最心爱的儿子时 , 却只如同天底下千千万万个最普通的父亲一般 , 细心栽培耐心教导 , 特别是这个爱子将要继承自己的帝业 , 唐太宗更是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与精力 。
所以承乾不足6岁时 , 唐太宗便让赫赫有名的儒学大家陆德明教导他;所以承乾12岁时 , 唐太宗便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其处理政务的能力;所以在承乾年岁渐长不循法度后 , 唐太宗煞费苦心地想要将他引回正道 , 甚至一听说有人猜测承乾的储位不稳 , 立马将魏征任命为太子太师以绝众望;所以哪怕后来承乾犯下了谋逆这等滔天大罪 , 唐太宗伤心之余仍要绞尽脑汁保住他的性命 , 甚至在改立太子时满心都在为承乾的未来安危做打算 。
然而 , 失去了太子之位的承乾没过多久便郁郁而终 。而唐太宗对这个自己曾经寄予厚望的爱子的离世究竟有多悲痛 , 今天的我们已经很难知晓了 , 但是据说就在承乾去世后的这一年 , 唐太宗写下了一首《秋日即目》:
爽气浮丹阙 , 秋光澹紫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