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哪位名将曾经杀的金兀术割须弃袍?不是岳飞

吴玠,南宋抗金名将 。善骑射,曾读经史,凡往事可师者,皆录于座右,墙牖皆格言 。
他年轻时参加了泾原路军,北宋末年,先是参加镇压方腊和河北义军,后在与西夏军作战中立功 。
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金兵入陕,吴玠屡胜之 。张浚受命管制川陕,提拔吴玠为统制 。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富平一战失败后,他和其弟吴璘退守和尚原 。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大败金兵 。三年(公元1133年),金将完颜杲攻饶风关,入侵兴元府 。吴玠退守武休关,又大败金军 。四年(公元1134年),金军攻仙人关,吴玠破之 。自此金军再不敢进窥蜀地 。
吴玠有着非凡的军事才能,尤其是仙人关一战,其以3万之军破金兵10万之众,已成为“纵深配备,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 。
出身卑微一样为英雄
吴玠和岳飞是同时代人,他出身卑微,父亲吴扆少年从军,为水洛城寨卒,寨卒相当于乡兵的一种 。由于作战勇敢,吴扆从一名普通士兵逐渐升至指挥使 。吴扆为人宽容大度,但有时未免宽大过头,对部下的管教就失之严厉,因此军纪不整 。在一次对敌作战时,吴扆手下的士兵竟然怯战逃跑,致使宋军吃了败仗 。吴扆的上司——水洛城的寨主非常生气,但念在吴扆平时的功劳,只是对他处以杖刑 。吴扆觉得这是一种羞辱,从此做事常常心不在焉 。就是这心不在焉,使他在一次作战时,猝不及防被一箭射死 。吴扆死后葬在水洛城,因而吴玠全家就徙居水洛城 。
都说环境造就人,这话一点不假,从吴玠身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出环境对人的影响 。据《宋史?地理》记载,陕西“被边之地,以鞍马、射猎为事 。其人劲悍而质木 。”由于地理的特殊,秦陇自古便是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与汉族对垒的战场 。长期的战争使这里的氛围完全不同于中原,而吴玠居住的水洛城,更是一个以军人为职业的地区,这里除了士兵就是士兵的家属 。吴玠就生长在这种环境下,这使得他为人“深毅有志节,知兵善射骑,读书能通大义”,而且为人慷慨豪爽,具有典型的军人气质 。
大约在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吴玠“以良家子”入伍从军,隶属于泾原军(方镇名,治所在今甘肃省平凉) 。不久,他便在抗西夏的战争中,立下战功,升为进义副尉,权(代理)队将 。后参与镇压方腊起义军及河北起义军,屡立战功,逐渐升为忠训郎,任权泾原第十一正将 。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西夏犯边,侵扰怀德军(今宁夏固原北),吴玠率百余人打败西夏军,斩获颇多,因其武勇晋升为泾原路第二副将,在军中初露锋芒 。
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四月,金兵进犯陕西,直趋泾原 。吴玠受陕西制置使曲端之命,率军迎击,至青溪岭(今甘肃泾川西南),一鼓击退金兵 。因此次战功,他升任权泾原路兵马都监兼知怀德军 。十一月,吴玠又奉命东进,收复华州(今陕西省华县),随后又在鸣犊镇(今西安东南)镇压了史斌叛乱,因功升任右武大夫,这时的吴玠已经开始成为中级军官了 。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初,吴玠升迁为忠州刺史 。十一月,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巡视川陕,由于刘子羽的推荐,张浚会见了吴玠兄弟,见吴玠兄弟颇具才勇,十分器重,遂任命吴玠为泾原路统制 。
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初,吴玠又升任泾原路马步军副总管,成为一路的副统兵官 。不久,金军西路副帅完颜杲率军进犯麻亭镇(今陕西彬县南),吴玠与张中孚、李彦琪等奉都统制曲端之命在彭原店阻击,而曲端则拥大军屯驻于后方的宜禄(今长武) 。吴玠等与金军恶战,初战告捷,但在金军的再次攻击下,吴玠所部前军稍有退却,而曲端不但不进兵支援,反而立即退往泾州(今甘肃泾川),吴玠遂战败 。金军乘胜进占邠州(今陕西彬县),在进行烧杀后又退走 。此战,曲端身为主帅应对战事负主要责任,但他却反以吴玠违背他的节制而将吴玠降为怀德军知军 。但不久,张浚即升吴玠为秦凤路副总管兼知凤翔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