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哪位名将曾经杀的金兀术割须弃袍?不是岳飞( 五 )


吴氏兄弟因屡败金军,声威大震,名扬陇蜀,朝廷下诏拜吴玠为检校少师,任命他为川陕宣抚使,领二镇(奉宁、保静)节度使 。
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十二月,南宋进行军制改革,设行营护军以统主力部队,吴玠所部由地方军“四川宣抚司军”首次被编为朝廷直属的主力部队,编为行营右护军,右护军成为南宋的西北长城 。此后,川陕边境宋金双方大体都以守为主,相对平静 。
吴玠与敌对垒数年,为减轻民众负担,几次淘汰冗员,紧缩开支,实行屯田,开发水利,发展当地的农业生产 。因此,他深得陇蜀人民的敬佩拥戴 。
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宋高宗以吴玠功高,授开府仪同三司,晋升为四川宣抚使 。不久吴玠病重,卒于仙人关,年仅47岁 。宋高宗赠吴玠少师,钱30万,后谥武安 。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追封吴玠为涪王 。
吴玠由一个乡村读书人参军,戎马倥偬中,仍坚持读书学习,尤其偏爱史书,钻研兵法,视野开阔,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管理部队严而有恩,任用将领量能使用,从保卫家园到捍卫国土,在陕西与金军作战十余年,作战无数,身上伤痕累累,建立了卓越功勋 。后世史家在评论时认为:吴玠大有古代良将的风范 。
有其兄必有其弟
说起吴玠,就不得不能提及他的弟弟吴璘 。吴璘(公元1102年~公元1167年),字唐卿,少好骑射,善读兵书,智勇双全;在南宋抗金斗争中,与兄吴玠为保卫秦陇,屏障巴蜀,立下了汗马功劳,是南宋时期一位著名的爱国将领 。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吴璘与兄吴玠同时被陕西宣抚处置使张浚所赏识 。此后兄弟二人并肩作战,同受升赏 。
富平之战失败后,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金军会攻战略要地和尚原,吴璘奉兄命守和尚原前沿阵地箭筈关 。面对数倍于己的强敌,他率众死战,力挫敌锋,赢得了“能攻善守”之誉,并受命统制和尚原军马 。同年秋天,金兀术亲率10万大军,大举进攻和尚原,企图入川 。吴璘与兄率军死守,又亲自率领精兵3000设伏于原北之神岔沟,出奇制胜,连破敌寨10余座,“俘获首领及甲兵以万计”,金兀术身中流矢,大败而逃 。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吴璘因功擢升为荣州防御使,知秦州,扼守和尚原 。
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仙人关大捷中,吴璘又立下赫赫战功,被朝廷授为定国军承宣使 。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吴璘被调为行营左护军统制,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初,升为行营右护军都统制 。这年夏天,吴玠病故于仙人关,吴璘接替哥哥,被升为龙神四厢都指挥使,由此成为陕西抗金的主帅 。
绍兴九年秋,宋金初次议和成功 。根据协议,南宋朝廷派楼诏为使至川陕宣布上意,欲以吴璘、杨政等分陕而守,尽移川口诸军 。吴璘力陈不可恃和忘战,他认为:“金人反复难测,不可不防,如我移军分屯陕右,金军乘蜀口空虚无守,一面分军南山阻我陇右之军,一面遣主力直捣蜀口,则我将不战自屈 。”他建议:“我军最好还是以主力留屯蜀口,建策依山为屯,控扼险要,以防金军突袭 。待金军力疲,渐图进据 。这样,进则有依托,退则可据守,方为万全之计 。”楼诏深以为是,因此采纳了他的建议,命吴璘与杨政两军分屯陕蜀交界之地,只派郭浩一军进屯延安 。当时,新授川陕宣抚使的胡世将正准备按朝廷的旨意放弃仙人关 。吴璘听说后马上拜见胡世将,陈述其中利害:“金以重兵屯驻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蒲州),若驱兵疾驰,不到五日可达川口,我军远在陕北,如遇缓急则不可速集,若再放弃关隘要塞,其势必危 。”胡世将认为意见可取,于是抗命不行 。吴璘仅派少数兵赴秦州,留主力驻守阶、成一线要地,命诸将严加戒备,以防万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