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状元杨慎与嘉靖皇帝斗一辈子:晚年自比妓女!

嘉靖与杨慎,一个是皇帝,一个是状元;一个是学生,一个是老师;一个代表政统,一个代表道统 。两人都拒绝和解,拒绝屈服,都在与时间拔河,看谁能坚持到最后 。不幸的是,杨慎比嘉靖大了17岁,年龄上不占优势 。他病死戍所后,嘉靖还当了7年皇帝才离开人世 。
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开篇引用的那首《临江仙》,想必所有的三国迷都耳熟能详 。其实这首词的作者并非罗贯中,而是明嘉靖年间的杨慎 。
杨慎的另一首诗:
七十余生已白头,明明律例许归休 。
归休已作巴陵叟,重到翻为滇海囚 。
迁谪本非明主意,网罗巧中细人谋 。
故园先陇痴儿女,泉下伤心也泪流 。
这首诗名为《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怀》,是杨慎死前20多天写下的,语极凄伤,可谓字字血泪 。诗的背后,隐藏的是明朝状元杨慎一生的巨大悲剧 。
一门三代进士,还出了一个状元
杨慎,字用修,别号升庵,出生于四川新都一个官宦世家 。祖父杨春,成化十七年进士,官至湖广提学佥事;父亲杨廷和,成化十四年进士 。杨慎是杨家入仕的第三代,正德六年24岁时参加会试,殿试第一成为本科状元 。一门三代进士,还出了一个状元,这样的家族不仅在新都,就是在全国亦属罕见 。
杨家三代官员中,官做得最大的当数杨廷和 。他入仕46年,除嘉靖三年丁父忧回家守制三年外,余下43年全在京城为官 。到武宗皇帝驾崩时,杨廷和已是首辅 。
武宗一生亲近过的女人难以计数,却没有生下任何儿女 。因此,他这一死,便没有法定的子嗣来承继皇祚 。按规定,必须在武宗近支的宗藩中寻找一位“皇子”来承祧,主持这项工作的便是杨廷和 。
当时有三个人都有条件继承皇位 。经过一番考虑,杨廷和选中了朱厚熄 。朱厚熄的父亲朱祜杭,是孝宗的弟弟 。武宗皇帝是孝宗皇帝的独子,朱祜杭是他的叔叔,朱厚熄是他的堂弟 。
武宗皇帝死时,朱厚熄15岁 。在杨廷和主持下,朱厚熄继位 。
杨廷和谙熟朝廷掌故,朱厚熄来京后,他便要这位即将登基的皇帝办一个法律手续,过继给他的伯父孝宗皇帝 。这样,朱厚熄将以孝宗的儿子而不是侄子的身份来嗣位 。这种做法叫承祧 。朱厚熄满口答应,因为他知道,如果不答应,这个皇帝就轮不到他做了 。
但是,当朱厚熄登基成了名副其实的嘉靖皇帝后,立刻就变了卦 。他登基后的第六天,就下诏群臣讨论如何尊崇他的亲生父母 。当杨廷和以“承祧”的原则提醒他时,这位15岁的皇帝恼下脸来狡辩说:“孝宗本是伯父,如何变成了父亲?兴献王本是朕生父,如何又变成了叔父?这样绕来绕去不妥当 。”
从此之后,围绕这个问题,嘉靖皇帝与以杨廷和为首的大臣们进行了不屈不挠无休无止的斗争,一直斗到嘉靖三年正月,嘉靖皇帝如愿以偿,终于将“兴献王”改成了“皇考兴献帝” 。
杨廷和眼看局面无法挽回,愤而致仕回到四川新都颐养天年 。这件事,是明史嘉靖朝中有名的“大礼案” 。
然而大礼案并未因杨廷和的去职而停止,反而更加激烈 。
发配充军永不赦回
谈到大礼案,不能不说说桂萼与张璁这两个人 。桂、张二人都是嘉靖皇帝登基前不久的新科进士 。特别是桂萼,考中进士时已年满47岁 。若要按明代官员的考成法,他就是勤勤恳恳干到60岁,能当到七品县令就很不错了 。大礼争议兴起时,桂、张两人都属于观政 。所谓观政,并非实职,只是正式任职前的一种锻炼,若安排在刑部,就叫刑部观政;安排在礼部,就叫礼部观政,以此类推 。吏部根据该人在观政期间的能力和表现,再授以实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