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状元杨慎与嘉靖皇帝斗一辈子:晚年自比妓女!( 三 )


朝会后,在何孟春的倡议下,京城各大衙门共有129名官员聚集在左顺门,伏跪请愿 。杨慎与何孟春同气相求,对聚合的众官员慷慨陈词:“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话虽不多,但字字金石,掷地有声!这些官员中有内阁大臣、六部尚书,也有给事中、翰林学士,都是朝廷栋梁 。他们从早上七点跪到下午一点,不肯散去 。嘉靖皇帝派锦衣卫前来镇压,捕捉了领头的8个人 。杨慎拍着左顺门大哭,不肯退去的官员也跟着一起哭,声震内廷 。到这地步,嘉靖皇帝绝不肯退却,他下令将所有伏跪请愿的官员共134人下锦衣卫大狱 。两日后,下旨廷杖杨慎等160余人 。10天后,余怒未消的嘉靖下令将杨慎等7人二次廷杖 。这次大礼之争,共有18名官员死于酷刑之下,180多人被贬职废黜,8人永远充军,不可赦回,杨慎即其中之一 。
凡事不怕忘记,就怕惦记
关于这场大礼之争,当时北京城中传出一首童谣:
太庙香炉跳,午门石狮叫 。
好群黑头虫,一半变蛤蚧,一半变人龙 。
无疑,桂萼、张璁都是蛤蚧之类;而杨慎则是受人敬重的人龙 。但是,蛤蚧之流从此居庙堂之高,而人龙则只能处江湖之远 。
八月份,正当杨慎在缇骑兵的押解下,离京前往谪戍地云南永昌之时,张璁骤升为二品大臣,入阁参赞机务 。兹后不过三年,张璁便荣膺首辅之职,桂萼也沐猴而冠当上内阁辅臣 。这两人在大礼案中狼狈为奸,兹后却分道扬镳,为争权夺利斗得驴嘶马喘 。但有一点两人永远一致,那就是对待大礼案被贬黜的官员,始终采取高压手段,决不给予平反 。
嘉靖三年,杨慎未过中秋,便带着妻小离开京城,踏上了前往云南的谪戍之路 。一路跋涉近五个月,于嘉靖四年正月来到永昌 。一到军营报到,换上罪卒的衣服后,杨慎立刻感到失去了尊严 。孤苦无助中,他写了《军次书感》这首诗:
凭高一望倍凄然,日暮乌啼生野烟 。
天地侧身孤旅外,江湖短发乱兵前 。
屈平憔悴渔翁问,韩信栖迟漂母怜 。
何事穷愁无伴侣,东风独坐感流年!
出身官宦世家的杨慎,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突然变成囚徒,物质与精神两种优越感顷刻间丧失净尽 。但是事情并没有终结,记恨的嘉靖皇帝,在处分了杨慎之后,又于嘉靖七年褫夺了致仕在家的杨廷和所有封赠与爵秩,将其削职为民 。第二年,这位有功于社稷的大政治家,便含愤罹疾,死于家中 。
杨慎初谪的那几年,朝中君子几乎损失殆尽 。张璁、桂萼之类的小人当政,即便不肯同流合污者,也决不敢抗命为杨慎等谪官说话 。到了嘉靖十六年,在大礼案中得到好处的官员,几乎都已致仕 。这时候,有些官员便开始委婉地劝说嘉靖皇帝给受贬者一个出路 。嘉靖皇帝部分采纳了建议,对大部分受贬官员作了不同程度的改正 。但对丰熙、杨慎等领头闹事的8人,则坚持原来的处罚一一在各自的充军地永不赦回 。
明代以孝治天下,孝子在社会上受到普遍尊重 。从某种意义上说,嘉靖与杨慎,都是堪称楷模的孝子 。嘉靖不惜大兴冤狱,也要为其父兴献王弄一个皇帝称号,杨慎不惜以身殉国,也要坚持父亲杨廷和议定的大礼 。世上事怕就怕“认真”二字,遗憾的是,嘉靖与杨慎都认真过了头 。
时至嘉靖二十七年,因大礼案谪戍的140多人在吏部的一再提请下,赦还归田的有136人 。丰熙、杨慎等八人,属于永不赦还之列 。嘉靖对杨慎的仇恨太深了,他深居大内,几十年中,总不会忘记杨慎,经常问:“杨慎云何?”常言道,凡事不怕忘记,就怕惦记 。有嘉靖皇帝这么“牵肠挂肚”,杨慎就不会有出头之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