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家司马迁为了谁遭下身阉割?司马迁直言遭祸端

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获罪被捕,被判宫刑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报任安书》)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司马迁含垢忍辱忍受“宫刑” 。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 。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
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 。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听听他的意见 。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 。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 。李陵不肯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意 。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陛下 。”
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有意贬低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便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叛徒强辩,是不是存心反对朝廷?”便把司马迁下了监狱,交给廷尉处理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臭名昭著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 。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 。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 。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 。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
第二年汉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处司马迁死刑 。但是汉朝的死刑要免死的话可以接受两条路,要不交50万钱,要不接受宫刑,宫刑是个奇耻大辱,污及先人,见笑亲友 。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 。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 。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 。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 。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
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 。当时司马迁官小家贫,只好“腐刑”赎罪 。(这里说的“腐刑”就是指司马迁下身被阉割),服刑后终才保全了性命 。
后来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提及此事中说道:“遭遇此祸,重为乡党所戳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在狱中,又备受凌辱,“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司马迁《报任安书》) 。几乎断送了性命 。他本想一死,但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资料,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要写部有关历史书的夙愿,因此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忍辱负重,希望出现一线转机 。司马迁认为受腐刑是一件很丢脸的事,他几乎想自杀 。但他想到自己有一件极重要的工作没有完成,不应该死 。因为当时他正在用全部精力写一部书,这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 。
原来,司马迁的祖上好几辈都担任史官,父亲司马谈也是汉朝的太史令 。司马迁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到了长安,从小就读了不少书籍 。为了搜集史料,开阔眼界,司马迁从二十岁开始,就游历祖国各地 。他到过浙江会稽,看了传说中大禹召集部落首领开会的地方;到过长沙,在汨罗江边凭吊爱国诗人屈原;他到过曲阜,考察孔子讲学的遗址;他到过汉高祖的故乡,听取沛县父老讲述刘邦起兵的情况……这种游览和考察,使司马迁获得了大量的知识,又从民间语言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给司马迁的写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以后,司马迁当了汉武帝的侍从官,又跟随皇帝巡行各地,还奉命到巴、蜀、昆明一带视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