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这三点不如曹操!揭秘袁绍到底哪里不如曹操

公元200年,袁绍率领大军南下官渡 。曹操用计烧毁了袁军的粮草,击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农民大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 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 。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杨、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 。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 。
公元196年(建安元年),曹操迎献帝,迁都许县,自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奉天子而征四方”),威势大增 。他先后击败吕布、袁术,占据了兖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隶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袁绍最终战胜公孙瓒,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尽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争天下 。这样,华北最重要的两个政治军事集团,决战势所难免 。起初形势袁强曹弱 。袁绍已无后顾之忧,地广人众,可动员的兵力在十万以上 。曹操则是四面受敌,除了北方的袁绍,关中诸将尚在观望,南边刘表、张绣不肯降服,东南孙策蠢蠢欲动,暂时依附的刘备也是貌合神离 。尽管如此,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包括曹操的谋士荀彧、郭嘉,还在张绣麾下的贾诩,以及凉州从事杨阜,在综合分析了曹、袁的优劣后,认为袁绍外宽内忌,好谋无决,他们都看好曹操,认为局势会向着有利于曹的方向变化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十一月,吕布被曹操消灭,建安四年六月,袁术病死,十一月张绣投降曹操 。刘表中立,孙策保守江东 。局势变得更加明朗 。
建安五年一月,袁绍率精兵10万南下 。在此之前,曹操为避免腹背受敌,已先击溃与袁绍联合的刘备,并进驻易守难攻的官渡 。四月,曹操以声东击西之计,于白马(今河南滑县境)击斩袁将颜良,败袁军 。袁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改分兵进击为结营紧逼 。两军对垒于官渡,相持数月 。其间曹操因兵疲粮缺,一度欲回守许都(今河南许昌东) 。谋士荀彧认为,曹军以弱敌强,此时退兵必为所乘;反之,袁军轻敌,内部不和,相持既久必将有变,正可出奇制胜 。曹操纳其言,派兵袭烧袁军粮车;又亲率精锐5000奔袭袁军乌巢(今河南境)粮屯,全歼袁军,烧毁全部囤粮 。消息传来,袁绍所部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投降 。曹操乘机全线出击,歼敌7万余,袁绍父子仅率800余骑北逃 。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袁绍则从此一蹶不振 。官渡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有名战例 。
【袁绍这三点不如曹操!揭秘袁绍到底哪里不如曹操】东汉末年的三大战役各有各的历史价值:官渡之战成就了曹操,使其有了一统河山的可能;赤壁之战则彻底碾碎了这种可能,初步架构了三国鼎立之格局;随着夷陵之战(或叫猇亭之战)刘备的惨败,三方均元气大伤,谁也奈何不了谁,三国博弈的历史才真正开始 。
正史上,官渡之战爆发于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 。
在这之前的199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威势大增;袁绍兼并公孙瓒,得了幽、冀、青、并四州,雄踞河北,意欲南向以争天下 。斯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序幕由此拉开 。
次年正月,双方在官渡一带展开了长达八九个月你死我活的大会战 。结果,曹操以区区两万疲惫之师(一说三万)力克袁绍,“乘胜席卷,将清河朔”,将北方之地尽收囊中,完成了地区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