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北伐为何没赢得好名声:权利的无限滥用

桓温,是公元4世纪东晋大臣 。星球大战,是美国人乔治·卢卡斯所编写和导演的科幻巨著 。这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不相干的两个事物了 。然而,如果我们深入去研究,却会发现从某个角度来看,这两者竟有如此惊人的相似之处 。
桓温几乎把半辈子的时间都花在了北伐和劝说东晋朝廷北伐上面 。兴师北伐,恢复西晋在永嘉之乱中丧失的中原故地,对于每一个避难江南的晋人来说,都是他们念兹在兹的梦想 。因此,北伐给桓温带来了崇高的声望和权力 。可是,如果认真去剖析桓温北伐的一点一滴,就不难发现,这位桓大司马想要的北伐,还真是有点与众不同呢 。
桓温第一次北伐的目标是关中 。桓温军一开始所向披靡,数次大败前秦军,很快就兵屯长安郊外的灞上 。此时前秦皇帝苻健已经做出了最坏的准备,只留6000老弱士兵留守长安,而自己把剩下的3万能用之兵拉出来准备打游击 。可是桓温却做出了让人大跌眼镜的举动——按兵灞上不动!这次北伐最终由于桓温军在灞上逡巡不进,丧失战机,被前秦军队切断了补给,导致转胜为败 。两年后桓温再次出兵北伐,他成功收复了西晋故都洛阳和大片国土 。可是这次北伐的结局却比上一次更诡异,在要求朝廷迁都到自己控制的洛阳未果之后,桓温竟干脆从洛阳撤军了,“温还军之后,司、豫、青、兖复陷于贼”,北伐成果毁于一旦!
太和四年(369年),桓温再次以执政的身份提出北伐,要求郗愔等部一同出兵,并趁此机会夺下了郗愔的徐、兖二州刺史职务和军权 。于是,桓温终于心满意足了,率领5万大军北伐 。然而,经过20年的时间流逝,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已经远不是永和年间那样混乱与脆弱了 。鲜卑名将慕容垂先阻击桓温军于枋头,接着切断晋军粮道,最后再趁桓温退军之机以精骑猛击,在襄邑和谯国大败桓温 。
桓温一辈子孜孜以求的北伐就以这样的失败结局收场了 。然而桓温却似乎丝毫不以为意,也不再谋求北伐,而是开始一门心思谋权篡位 。从太和六年(371年)开始,在短短不到3年内,桓温废了一个皇帝(海西公),差点废了第二个皇帝(简文帝),而这仅仅是因为第二个皇帝死得太快,没来得及被废 。
分析到这里,桓温北伐的实质已经很清楚了 。桓温真正要的,不是北伐,而是权力,北伐不过是他为了攫取权力而打的一面堂而皇之的大旗而已 。正是因为如此,尽管桓温第三次北伐失败的损失并不比第一次北伐的损失大多少,而他所掌握的资源则远远超过了当年,他却再也没有任何出兵北伐的举动,而是专心致志地在行“废立”之事和打击异己大臣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原因很简单,北伐虽然失败了,但他的真正目的——权力,却已经拿到了手 。目的既然已经达到,又有什么必要再去打那面大旗呢?
然而,北伐这面大旗却是这么好用,以至于尽管东晋朝廷一直都有很多人非常警惕桓温的野心,但最终却还是不得不把大权拱手送到了这位高举北伐大旗的旗手手上 。这是多么发人深省啊!
而同样发人深省的,是星球大战(前传)的故事 。在这个发生在千万年后的科幻故事里,银河系共和国的议员帕尔帕庭(他的真实身份是邪恶的西斯君主达斯·西迪厄斯)偷偷挑动了一次脱离共和国的叛乱 。接着,帕尔帕庭高举着打击叛乱、保卫共和国的大旗,先当上了共和国议会的议长,然后又获得了最高议长紧急处置权,控制了共和国的各项军政大权和银河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克隆人军队 。在故事的结尾,帕尔帕庭露出了真面目,他凭借着自己取得的巨大权力,推翻了共和国,成立了银河帝国,并成为帝国皇帝 。透过庞大的星际战舰和飞舞的杰迪骑士光剑的外表,我们会发现,这个故事的实质其实和桓温北伐是多么的相似!都是野心家利用战争的借口为自己攫取不受约束的权力,然后推翻原有政权,建立自己的独裁统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