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为何要口含七粒米?只为吓退司马懿?

《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四回“陨大星汉丞相归天见木像魏都督丧胆”写到诸葛亮因魏延踏灭了明灯,借寿无果,最终薨于五丈原 。然而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蜀国丞相,甚至在身后还不忘尽最后的绵力——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之后,写完上表,交代遗嘱,为了蜀军能够全身而退,诸葛亮又嘱咐杨仪:“我死后不得大张旗鼓地马上发丧,你们作一个大龛,让我的尸体坐于其中,口中给我含米七粒,脚下点明灯一盏,军中安静如常,切勿举哀:如此则将星不坠 。我的阴魂自起镇之 。司马懿见将星不坠,必然不敢轻举妄动 。我军可令后寨先行,然后一营一营缓缓而退 。若司马懿来追,你们将我先时所雕木像,安于车上,推出军前,令大小将士,分列左右 。他见后必惊走矣 。”
【?诸葛亮?死后为何要口含七粒米?只为吓退司马懿?】果然不出孔明所料,司马懿夜观天文,见一大星,赤色,光芒有角,自东北方流于西南方坠于蜀营内,三投再起,隐隐有声 。他惊喜地说“孔明死矣!”即传令起兵追之 。但是刚出寨门,又起疑心:将星闪烁并未奄然陨落 。遂又怀疑是诸葛亮施展“六丁六甲之法”作怪,以为诱兵之计 。最终还是勒马回寨 。只派夏侯霸暗中引数十骑,往五丈原探听消息 。
得到回报“蜀兵已尽退矣”时司马懿急忙跌足下令追击:孔明果然已经死了!然而追上后,蜀军依照丞相遗言把供有他尸体的木龛拥上前,吓得魏兵魂飞魄散,纷纷弃甲曳兵而走 。司马懿狂奔了五十余里,惊魂甫定之中问部下:我的头还在否?
于是天下传为笑柄 。蜀人戏谑之“死诸葛能走生仲达”,如今已引申为一句俗语,意谓一个人死后余威尚存 。
不过诸葛亮为什么要在死后让部下给他含七粒米在口中呢?
书中孔明自己解释说“如此则将星不坠,吾阴魂自起镇之” 。但并未澄清为何含米即能使将星不坠 。晚唐年间有一个叫陈盖的文人,为时人胡曾的《五丈原诗》作注,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与今本三国演义有所出入:诸葛亮嘱言“足下踏土”、“镜安心前”;口中含七粒米和适量水,表示还能饮食;手里握着笔和兵书,又有明灯安于头前,表示还在筹划军谋……
其实这一礼仪由来已久,将死者口实以物的殓葬习俗,古称“含”,也称“琀”,文献中则有称“饭玉”、“含玉”、“饭含”等,指放入死者口中珠、玉、贝、谷、米之类东西,若以谷米食物,一般称为“饭”,若以贝玉,则称为“琀”,但也可混用 。
《礼记檀弓下》云:饭用米、贝,弗忍虚也 。
《公羊传》文公五年:含者何?口实也 。孝子不忍虚其亲之口,故以米、贝、珠、玉实之,谓之饭含 。
《白虎通崩薨》中对饭含的具体等级也详加表述:“所以有饭含何也?缘生食,今死,不欲虚其口,故含 。用珠宝物何也?有益死者形体,故天子饭以玉,诸侯饭以珠,大夫以米,士以贝也 。”
诸葛武侯并非诸侯,丞相的地位当属于大夫一级,含米符合他的身份 。这里的饭含,当与孝子无关,也许只是因袭丧葬传统,更多的当如陈盖所说的那样,表示自己尚能饮食,虽死犹生 。
至于为什么偏偏放七粒,概数字“七”在我国丧葬礼仪中具有深刻的文化含义 。农历七月半是中元节,亦俗称“鬼节”,是古代百鬼夜游的日子,我国民间素有在道路两旁燃插香烛的习俗 。此外,人死后七天要做“头七”,因为据说死者七天后会还魂返家,家人则需要预备下饭菜以飨死者 。此后每七天都要做相应法事,做满七七十九天才能为死者超度亡灵 。放七粒米,也是借用“七”这个数字背后古老神秘的文化深意以衬托出诸葛亮的高深莫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