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一纸遗诏:道光遗诏风波!

道光遗诏风波:就在这哀戚之中 , 道光迎来了他在位三十年的新年 , 也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年 。他已经69岁了 , 在人均寿命35岁的清朝 , 这应该是高寿了 。
皇太后灵柩的终点是易县的清西陵 。正月初五 , 道光帝终于答应了大臣们的一再请求 , 决定放弃亲自将皇太后灵柩送到西陵的计划 。此时的他卧在灯草褥子上 , 病得已经爬不起来了 , 只能有气无力地哀泣着 。
正月十一 , 道光在上年江苏江宁(今南京市)等地遭受水灾情况的奏折后批示:暂停征收灾区赋税 。这是他三十年治国 , 处理的最后一件政事 。
道光帝本来就有小恙 , 至此已经演变成肺病 , 由于年事已高 , 抵抗力下降 , 迅速恶化 , 终于不治 。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 , 公历是1850年2月25日 , 道光王朝的大幕很落寞地落下了 。
这天中午 , 道光帝逝世于圆明园的慎德堂 , 终年69岁 。《清史稿》称“宣宗春秋已高 , 方有疾 , 居丧哀毁 , 三十年正月崩” 。距太后的死仅一月有余 , 可以说他直接死于这场丧事 。臣子们嚎哭着脱下了道光帝的一身重孝 , 为他换上皇帝的寿衣 。
在道光帝逝世的前六个小时 , 他宣布了大清王朝新一代君主的人选 。
此时的道光帝已经不能说话 , 但由于回光返照 , 神志还算清醒 , 而且按照清朝的秘密立储方法 , 他早在五年前完成 , 此时需要的仅是揭晓谜底而已 。
早晨六点钟的圆明园还笼罩在黑暗之中 , 但慎德堂中却是灯火辉煌 , 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军机大臣、近支亲贵、所有皇子当着生命垂危的道光帝的面 , 准备公启鐍匣 , 领受立储谕旨 。
太监捧来了鐍匣 , 这是一个长宽厚为32×16.7×8.7厘米的楠木匣子 , 无锁 , 上贴封条 , 封条上写着“道光二十六年立秋”八个字 。总管内务府大臣文庆奉旨在众目睽睽之下撕开封条 , 打开鐍匣 , 发现里面有两道用朱笔写成的十分简练的密旨 , 其中一道密旨汉字旁注有满文 。于是 , 他拿起这道密旨高声宣读:“皇六子奕訢” , 现场鸦雀无声 , 文庆接着念道:“封为亲王 , 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 。”
随即宣布了第二道密旨:“皇四子奕詝著立为皇太子 , 尔王大臣等何待朕言 , 其同心赞辅 , 总以国计民生为重 , 无恤其他 。”
奕詝磕头大哭 , 群臣也纷纷下跪表态拥护新君 。生离死别之时 , 所有的恩怨都将烟消云散 , 所有的感情化作泪珠 , 尽情地挥洒着 。慎德堂屋檐上的乌鸦被惊得拍翅而起 , 低回盘旋在庭院之中 。
道光帝将封奕訢为亲王写入立储谕旨 , 可见他在选择储位上的为难 , 这令奕詝尴尬 , 令奕訢伤感 , 也给后世史家以无穷的猜想 。道光帝之所以这样写 , 既是对奕訢歉疚之情的表示 , 更是对爱子的一种保护 。

道光帝考虑立储之事是在鸦片战争结束后 , 经过几年考虑 , 道光二十六年(公历1846年) , 他下定主意 , 密定储位 。他共有九子 , 按照清王朝的家法 , 凡是皇帝之子 , 不分嫡庶 , 均有入承大统的可能 。说起来 , 道光帝选择的余地很大 , 但若加深究 , 其结果并非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