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青花瓷背后的历史信息青花瓷的兴衰

导读:青花瓷是中国历史上对外贸易的一个大项,这个独具中国特色的产品当年行销世界 。青花瓷最早在唐朝就出现了,从现存的唐代青花瓷及考古发现的残片看,唐代青花瓷质量不是很高 。宋代青花瓷没有大的发展,依然在摸索阶段 。元代有一些着名的青花瓷用品传世,质量已有很大提高 。明朝是青花瓷迅速发展的高峰时期,中间虽有衰落,但到了清朝康熙时,青花瓷达到顶峰 。清朝中后期,青花瓷彻底走向衰落,已无在国际上无限的风光 。我不是研究青花瓷的专家,本文只是从明代青花瓷的一些变化,探讨一下历史重大事件对于青花瓷乃至中国的影响 。
青花瓷虽然具有非常明显的中国特色,但是,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却来自海外 。元代青花瓷之所以能在前代基础上突飞猛进,一个重要原因是,使用了来自海外的色料,明朝中前期也同样 。专家称这种色料为“苏麻离青”、“苏渤泥青”等 。它是锰含量较低,铁含量较高的钴料,故而能烧制出漂亮的青色花纹图案 。有学者从“苏麻离青”从发音上说,这种色料来自索马里,也有说来自苏门答腊 。但是,一般认为,“苏麻离青”来自波斯(今伊朗)和叙利亚一带 。
明永乐的青花瓷工艺水平非常高,这与郑和下西洋有关 。海上贸易的畅通,使得来自阿拉伯地区的“苏麻离青”(简称“苏青”)能够很方便地运到中国 。宣德以后,明朝朝廷多次下令“禁造官样瓷器”,其原因很多,但青花瓷依然在少量生产 。由于朝廷的这一命令,“苏青”的进口几乎停止了,烧制青花瓷的色料,主要是靠以前的库存 。15世纪中后期,明朝青花瓷的生产又出现了上升,但此时,史书记载,库存的“苏青”已经用完 。从青花瓷的色料上看,15、16世纪交界时期,进口的色料不多,主要用国产青料 。实际上,国产青料很早就用使用,只不过因为含量与进口的“苏青”不同,烧制的结果不如进口“苏青”,因而,在进口能够保证时,国内窑口一般不愿使用国产青料,尤其是进口“苏青”也不很贵的时候,更是如此 。
16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从嘉靖朝,一直到万历朝,青花瓷的技艺有所进步 。但是,此时用于烧制青花瓷的色料已不是大名鼎鼎的“苏青”,而是一种叫做“回青”的色料 。所谓“回青”,也就是“回回青”,与“苏青”一样来自阿拉伯 。有专家考证,“苏青”与“回青”其实是同一种钴料的不同称呼,之所以不同是因为,“苏青”来自海上贸易,但“回青”来自与西域和中亚的陆路贸易 。一般研究瓷器的专家,探讨这个问题解释到这里,找到了答案或结论,就算完成任务了 。但是,我想把这个问题再扩展一点 。明朝前期来自海上的“苏青”为何在明朝中后期会被来自陆路的“回青”取代?这种取代对于中国的青花瓷有什么影响?对于明朝历史又产生了什么影响?
明朝前期是郑和称雄海上的时代,从海外进口中国需要的货物很方便,从而使得“苏青”有大量的进口,以至于一直可以用到15世纪后期的明成化年间才用完 。当进口的“苏青”用完后,明朝政F再想要进口的时候,却发现不行了 。因为,在海上丝绸之路上出现了一批强盗,这就是葡萄牙人 。达伽玛绕过好望角,到达阿拉伯和印度,被欧洲人称为划时代的进步 。但是,达伽玛其实在阿拉伯就干着杀人越货的勾当,还在印度建立了军事堡垒 。葡萄牙人还攻占了新加坡,推翻了当地政F,建立了葡萄牙人的政权 。换句话说,随着欧洲人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出现,几百年来,这条航线上各个亚洲国家之间的正常贸易被彻底打破,一伙欧洲强盗彻底破坏了正常的国际贸易秩序,完全使用武力,建立起自己的贸易垄断 。这才出现了15世纪后期,明朝“苏青”库存用尽,不得不改用国产青料的现象 。但国内青料当时的效果不好,明朝必须另想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