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o;丹书铁券quo;最早是哪个皇帝想出来的?quo;丹书铁券quo;是用什么做的都写了啥内容?

所谓“丹书铁券”,是指古代帝王颁授给功臣、重臣的一种特权凭证,又称“丹书铁契”,亦即民间叙事中所说的“免死牌”、“免死金牌”,颁授“丹书铁券”的制度最早始于汉高祖刘邦 。
丹书铁劵(dān shū tiě quàn)俗称“丹书铁契”,又名“金书铁券”、“金券”、“银券”、“世券”等,省称“铁券” 。丹书:用朱砂写字;铁契:用铁制的凭证 。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 。文凭用丹书写铁板上,故名 。为了取信和防止假冒,将铁卷从中剖开,朝廷和诸侯各存一半 。
历史沿革
据考,汉高祖刘邦夺取政权后,为巩固统治笼络功臣,颁给元勋“丹书铁券”作为褒奖 。刘邦建立汉王朝后,“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于宗庙” 。其中的“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契”,即皇帝与功臣、重臣之间信守的凭证 。“丹书、铁契、金匮、石室”,即以铁为契,以丹书之,将皇帝与功臣、重臣的信誓用丹砂写在“铁券”上,装进金匮藏于用石建成的宗庙内,以示郑重和保证“铁券”安全 。然而,最早的“铁券”并无免罪和免死等特权,仅作为一种加官晋爵封侯的凭证 。获赐铁券的功臣及其子孙中,不乏获罪甚至被处死的人 。
北魏时期,孝文帝经常为宗亲、近臣颁授铁券,甚至还出现了大臣向皇帝乞求铁券,以作护身之符的现象;隋唐以后,颁发“铁券”已成为常制,凡开国元勋、中兴功臣以及少数民族首领皆赐予“铁券”,连一些宠宦、宦官也有获得“铁券”的 。而且,从隋代起,“铁券”上的丹砂填字渐渐改为用金填字,故后世又将其称为“金书铁券” 。唐代最著名的“钱镠铁券”,是乾宁四年(897年)唐昭宗颁赐给吴越国王钱镠的,现仍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
“丹书铁券”有了免死的权限,最晚在南北朝时期 。早期铁券免死次数大多在3次以下 。从北魏至唐代,免死次数不断增加,唐代后期,受赐铁券者的子孙甚至可以凭铁券免死1至3次 。
宋代时,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从后周柴家手中谋得皇位,为了安抚民心,下旨厚待柴氏子孙,赐柴氏“丹书铁券”,即使柴氏后人犯罪也不得加刑 。家喻户晓的小说《水浒传》中所描写的“小旋风”柴进家的“丹书铁券”,确实有其历史依据 。
到了明代,铁券制度进一步完善,明太祖朱元璋从法律上规范了“丹书铁券”的颁授对象,仅限于立有军功,被封为公、侯、伯的勋臣 。明代金书铁券分为七等,其中公爵分为一等,侯爵分为二等,伯爵分为三等 。各等铁券大小不一,最大的公爵一等铁券高一尺,宽一尺六寸五分 。其他各等铁券大体是每等在高和宽两方面都递减五分 。最小的伯爵二等铁券高七寸,宽一尺二寸五分 。所有的铁券都是一式两件,一件授予获赐者,另一件藏于内府 。在需要查验时,只要将它们放在一起,便可真伪立辨 。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 。李善长、徐达、李文忠等34人获公爵、侯爵封号,并被赐予“金书铁券” 。明成祖朱棣即位时,帮助他夺取皇位的“靖难”功臣邱福等26人也都被赐予铁券 。
明末,崇祯皇帝还曾给大宦官魏忠贤的侄子魏良卿颁赐铁券 。
【quo;丹书铁券quo;最早是哪个皇帝想出来的?quo;丹书铁券quo;是用什么做的都写了啥内容?】与唐代的铁券相比,明代金书铁券的券文已有明显变化 。一是谋逆不宥,只宥其他死罪;二是免死的次数较少,子孙不免死 。
清代,“丹书铁券”制度方被废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