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无法弥补的八大遗憾:传国玉玺下落之谜

中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这不但表现在时间的跨度长,而且表现在内涵的丰富多彩 。
从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历史遗留物品和由典籍记载流传下来的事件中,我们都可强烈地感觉到这种文化内涵的震撼力 。
但是,历史记载当中还有许多我们只能闻听而再也无法感觉和触摸到的文化宝藏,对这些历时千年以上的文化损毁所留下的空缺,我们除了留存在心头的遗憾而外,只能一遍遍地默念着她们的名字,将她们牢牢地记在心间了 。
这些只能让我们追思而再也无法使我们企及的遗憾主要有:
一:和氏璧、传国玉玺的失落
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有传奇色彩和最珍贵的一块宝玉石 。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块玉石能珍贵到与它相提并论 。
早在春秋时期,它就与“随侯之珠”一起并列为当时中国的两大奇珍了 。发现它的卞和也因为和氏璧而闻名古今 。卞和不仅因为遭到楚厉王、楚武王的误解而失去了双脚,更因为楚文王听从了他的解释而剖开了璞石最终发现了这块宝玉,并用他的名字命名了宝玉而获得了生命的价值 。随着秦昭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取这块宝玉的故事流传开来,和氏璧的身价扶摇直上 。最终被“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用作了传国玉玺,成为检验一个“帝王”是否正统的唯一标准 。
历史上对和氏璧的材质有各种猜测:有认为是和田羊脂白玉的,有认为是夜明珠的,也有认为是陕西蓝田玉的 。
史书上称它“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 。
把它放在黑暗处,它能熠熠发光,能除尘埃,能避邪魅,因此又称“夜光之璧” 。可见确有它的珍奇、稀罕性 。
一九八三年工程师郝用威在全国地史报告会上称:“和氏璧即是月光石,产于神农架南漳西部,沮水之发源地板仓坪、阴峪河一带” 。再次引起了近代人渴望了解和氏璧的由来、传说和质地的好奇心 。
和氏璧和由它制成的传国玉玺在中国历史上断断续续流传了很长的时间,直到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唐 。
当时石敬塘引契丹军攻至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玉玺就此失踪,再也不见了踪影 。
从那时以后的各朝各代,都是当朝的帝王自己刻制自己的玉玺,再也没有能得到历朝历代都认可的真正的“传国玉玺”了 。这个损失之重,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来说是多么的巨大,谁都能掂量出其中的分量来 。
而传国玉玺到底是什么材料制成的,恐怕真的成为一个千古之谜了 。
二:焚书坑儒与先秦文化的失落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果断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统一国家的政策,对稳定当时的政权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
但这些政策也产生了不可预计和估量的一些后果,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甚至对此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
人人皆知的“焚书坑儒”就是这样的一个事件 。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始皇在咸阳宫置酒宴饮 。
博士仆射周青臣当面颂扬始皇,称其“神灵明圣,平定海内”、“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 。博士齐人淳于越则不以为然 。他认为:古时殷周分封子弟功臣,故能长有天下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一旦有事,谁来救助?为此,他主张以古为师,认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
本来议论朝政意见相左是正常的事情,甚至是对朝政有好处的事情 。但时任丞相的李斯却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向秦始皇进言: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治国措施 。“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三代之事,何足效法!因此,李斯建议禁止私学,规定“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 。天下“书同文、车同辙”,一切以秦国的标准为是 。除了《秦史》之外,六国的史书全部焚毁,除了秦史官保存的诗、书、百家言和农、医、卜筮等书之外,凡民间所藏之书全部焚毁 。秦始皇被“建万世之功”的言论所蒙蔽,遂同意了李斯的意见,下令焚书 。“书同文”后,则统一按照李斯的小篆体写字 。六国以各自书体所记录的全部书籍、手稿、政令、文件等均被付之一炬 。秦小篆前六国所书的大篆从此再也无人能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