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婚姻不完美:临别还被赵明诚戟手怒骂?( 五 )


昔萧绎江陵陷殁 , 不惜国亡 , 而毁裂书画;杨广江都倾覆 , 不悲身死 , 而复取图书 , 岂人性之所著 , 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 , 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 , 犹斤斤爱惜 , 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
【李清照的婚姻不完美:临别还被赵明诚戟手怒骂?】
文章最后 , 李清照套用了男性作家常用的结尾方式:类比 。她将丈夫与萧绎和杨广作比较 , 从而对丈夫的金石癖进行了抽象提升:“人性之所著 , 死生不能忘之 。”在这种抽象提升中 , 具体性和复杂性被涂抹了 。因此 , 后代读者在这一结尾中只读出所谓的“宏大”主题:聚散无常 。宋代无名氏《瑞桂堂暇录》解读道:“使后之人叹息而已 。以见世间万事 , 而终归于一空而已 。”明代顾炎武《日知录》解读道:“有聚有散 , 乃理之常;人亡人得 , 又胡足道 , 未尝不叹其言之达 。”(转引徐培均《李清照集笺注》卷三 , P334、335 ,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然而就在这段抽象提升中 , 我们依然可以发现特殊性 。这种特殊性已经超逸出“宏大”主题:“抑亦死者有知 , 犹斤斤爱惜 , 不肯留在人间耶?”李清照突然萌生了一个很恐怖的念头:自己之所以没有保存好丈夫的遗物 , 也许不是战乱、盗贼等外界原因所致 , “罪魁祸首”正是当初命令自己保存遗物的丈夫(遗物的主人) 。李清照怀疑是丈夫不愿那些金石宝物留在自己身边 , 是他把它们一起带到九泉之下了 。原来丈夫从一开始对自己就是不信任的 , 李清照有了这个可怖的怀疑 , 这一怀疑的背后 , 是对封建社会男性价值观霸权的深刻觉悟 。
《〈金石录〉后序》结尾的抽象提升或许是李清照的一种不自觉行为 , 她必须要隐蔽自己的抗争 , 她知道只有“宏大”主题才能得到男性批评家的赏识 , 才能在男性书写的文学史上占一席之地 。如果将抗争直接表露出来 , 或许会立即遭到中国文人(男人)们的封杀 。这里存在一个悖论:为了最终表达抗争 , 必须首先隐蔽抗争 。所幸的是 , 此种抗争意识终究没有被文字全部遮蔽 , 有些“裂缝”还是能指引读者通往李清照的意识深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