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婚姻不完美:临别还被赵明诚戟手怒骂?( 二 )



赵、李族寒 , 素贫俭 。每朔望谒告出 , 质衣取半千钱 , 步入相国寺 , 市碑文果实归 , 相对展玩咀嚼 , 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
李清照18岁嫁给赵明诚 , 当时赵21岁 , 正在太学念书 , 尚无独立的经济来源 , 故经常把衣服典当出去 , 以之购买金石器物 。这段文字描述了他们共同研究金石的乐趣 , 是他们志同道合的一个证据 。但其中一个词一直被忽略了 , 那就是“果实” 。原来他们从相国寺的庙会里买来的不仅有“碑文” , 还有“果实” , 有时令水果 , 有地方特产 , 总之 , 是吃的东西 。真正引发李清照对这段新婚生活回忆的 , 不是碑文 , 而是果实 , 因为味觉的记忆是最持久的 。正如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所说:“气味和滋味会在形销之后长期存在 , 即使人亡物毁 , 久远的往事了无陈迹 , 唯独气味和滋味虽脆弱却更有生命力 , 虽虚幻却更经久不散 , 忠贞不二 , 它们仍然对依稀往事寄托着回忆、期待和希望 。”相对展玩咀嚼 , “咀嚼”的对象不仅是碑文 , 还有果实 。咀嚼的本义是用牙齿慢慢咬东西 , 后来有了引申义:体会、玩味 。这一意义在《文心雕龙》里就已出现:“傲岸泉石 , 咀嚼文义 。”(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卷十 , P728 ,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在无数次诗文写作中 , 文人们对“咀嚼”的引申义表现出偏爱 , 却剥夺了它的原初意义 。相对于品尝果实 , 玩味文章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咀嚼 。而从事学术研究的主体在古代多是男性 , 女性被排除出去 , 只有在饮食活动中立足 。
因此 , 咀嚼的引申义对原初义的压抑 , 其实是男性对女性的压抑 , 是思想对欲望的压抑 。上文中 , “果实”使我们重新去联想“咀嚼”的原初义 , 它的存在具有一定的颠覆作用 。李清照通过“果实”使“咀嚼”一词复活了它的原初义;同时又颠覆了存在于诗文中的那种压抑 , 用舌尖的快感反抗精神的快感 。
后二年 , (赵明诚)出仕宦 , 便有饭蔬衣练 , 穷遐方绝域 , 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日就月将 , 渐益堆积 。丞相居政府 , 亲旧或在馆阁 , 多有亡诗逸史 , 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 , 遂尽力传写 , 浸觉有味 , 不能自已 。
结婚后两年 , 赵明诚做官了 , 他们的婚姻生活因此有了最初的裂缝 。收藏金石原本只是一种兴趣 , 现在变成了志向 。“后二年 , 出仕宦”的主语是赵明诚 , 那么“便有……之志”的主语理应也是赵明诚 。李清照此处并没有清晰表明自己的立场 , 她究竟是与丈夫“志同”呢 , 还是有所保留、有所迟疑?所以 , 不能简单得出李清照与赵明诚“志同道合”的结论 。“便”字连接了仕宦与志向 , 这个普通的顺接连词 , 隐约传达出李清照自己对丈夫这一志向的思考 。在李清照看来 , 丈夫的志向并非与生俱来 , 而是在做了官之后才萌生的 。“遂尽力传写”中的“遂”字 , 与“便”起到同样的作用 , 也是在连接原因和结果 。“丞相居政府 , 亲旧或在馆阁” , 这是赵明诚“不能自已”的原因 。官场生活给丈夫提供了一个舞台 , 对金石的收藏鉴赏已不复是生活的乐趣 , 它已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 , 是炫耀的资本 , 炫耀他作为一个男人的风雅和财力 。“不能自已”四个字透露出李清照的担忧 , 她似乎预见了丈夫后来的悲惨结局 。至此 , 上文中的“葛天氏之民”的比喻便有了对比意义 。《路史前纪》:“葛天氏……其为治也 , 不言而自信 , 不化而自行 , 荡荡乎无能名之 。”与世无争的简单生活一去不复返了 , 初婚的幸福从此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