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建北伐:自东晋南渡以来,北伐始终是南朝一个顶级战略任务

公元573年,南朝最后一个朝代南陈,发动了南朝260余年历史上最后一次北伐,因为当时皇帝陈宣帝的年号是太建,故称太建北伐 。
一、陈朝的战略目标十分有限
自东晋南渡以来,北伐始终是南朝一个顶级战略任务 。凡是有作为的南朝君主,无不想借北伐拓地树威 。计其数,大概有祖逖317年北伐后赵,庾亮339年北伐后赵,禇裒(póu)349年北伐后赵,殷浩353年北伐前秦,谢万359年北伐前燕,桓温北伐前燕、前秦(354、356、369年三次出击),谢玄383年北伐前秦,刘裕409年北伐南燕、后秦,元嘉北伐(430、450年、452年三次出击),505年萧宏北伐元魏,529年陈庆之北伐元魏,547年萧渊明北伐东魏,最后一次大规模北伐即573年陈朝发动的太建北伐 。
陈宣帝
南朝北伐,从目的上看,都是为了恢复旧土,东晋时举的是收复旧土的旗号,也就是夺回西晋时的版图;宋文帝以后历次北伐,只为夺取刘裕开国时所占的河南地,对关中河北事实上已无力染指;梁朝北伐的意图进一步缩小化,只为在淮河沿线与北魏争衡,战场多在寿阳、钟离一线 。到了陈朝,江北之地尽失,陈朝北伐的现实意义,不过是夺取淮河以南的土地,巩固大江沿线的国防形势 。
从北伐时机上看,南朝几乎都是选择北朝内乱,或者其他国家呈友军关系时 。陈朝亦然 。北齐政局紊乱,自杀大将,内部力量极大削弱;北周世代与北齐相攻,志在灭之,现在主动结盟,这是强有力的外援;再加上陈朝十几年积蓄国力,内部异己势力全部削平,北伐各方面条件都已成熟 。
573年,陈太建五年三月壬午,陈宣帝下诏,以侍中、镇南将军吴明彻为都督征讨诸军事,调集10万大军,出师北伐 。
陈军共分四路出击,中路吴明彻率主力渡江攻秦郡,西路黄法氍(qú)自采石过江,西攻历阳,东路吴兴太守徐敬成(老将徐度之子)率偏师渡江,攻广陵 。这三路部队全是建康大军,另外,西阳太守周炅同步从西阳、武昌一带策应主力,进攻北齐罗州(今湖北蕲春北)
【太建北伐:自东晋南渡以来,北伐始终是南朝一个顶级战略任务】太建北伐形势图
二、陈军进展顺利
北齐对江北州郡的控制并不十分严密,军队力量配置较弱,加之齐人对淮南江北之地很不重视,认为这只是意外得来的边鄙之地,统治十分残暴,科敛极其严重 。可以说北齐把江淮间豪强和平民全部得罪完了,民心所向可想而知 。陈军过江后连战连捷,诸州郡士民终于盼来救星,或是应声归附,或是杀北齐守令而降 。
吴明彻大军过江,沿滁河入六合,猛将程文季(老将程灵洗之子)率水师直逼州城 。先前齐人在城外河口竖上大木栅,以防备陈人水军 。程文季率兵拔掉木栅,扫清障碍,进至州城下 。由于城州坚固,一时不能得手 。
陈军渡江的消息传到邺城,北齐立即举行朝议商量对策 。以散骑常侍王纮为首的众多朝臣反对出兵救淮南,理由是自宜阳汾北之战以来,大军屡屡失利,如果现在重兵战于南方,恐怕突厥和周人再度兴兵入寇,恐怕会有更大的失利 。重西北轻东南一向是北齐的国策,高洋时代国力鼎盛尚且不能南北两面同时用兵,此时国力下滑,与北周分庭抗礼的同时无力南下与陈军开战 。但后主并未同意王纮的建议,派尉破胡与高景安两路大军数万人,分别救援秦郡和历阳 。
当年高洋即位后整军,京师和晋阳的主力骑兵以鲜卑为主,兵员选拔标准非常苛刻,选中者无不是勇力绝人以一敌百,称之为“百保鲜卑”;汉人中的健儿,拣选后作为戍兵分配到沿边诸镇,称之为“勇士” 。尉破胡与长孙洪略两将带来的部队装备比较精良,人员多以鲜卑为主,应当绝大多数来自邺城,其先锋有“大力”“犀角”“苍头”等各种队别,无不是身高力大的敢死之士 。原梁朝降将王琳因为熟悉南方情况,随尉破胡南征,他建议说,陈军轻锐,不宜上来就与之决战,应当以长策制之 。尉破胡不听,率军直扑秦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