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明明说过天下有变才可北伐,为什么自己都不遵守?

东汉末年 , 身为汉室后裔的刘备 , 因出身贫寒 , 只能白手起家 。在那个乱世中 , 他先后担任过几任县令 , 又据有过徐州 , 却在不久之后 , 再次失去了立足之地 , 只能到处寄人篱下 。当他在荆州的时候 , 名士徐庶和水镜先生为他举荐了一个奇才 , 即有“卧龙”之称的诸葛亮 , 他的际遇才出现改变 。诸葛亮早已看透天下大势 , 于是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 , 口出《隆中对》 , 为刘备定下了天下三分之计 。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道:“荆州北据汉、沔 , 利尽南海 , 东连吴会 , 西通巴、蜀 , 此用武之国 , 而其主不能守 ,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 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 , 沃野千里 , 天府之土 ,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 , 张鲁在北 ,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 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 , 信义著於四海 , 总揽英雄 , 思贤如渴 , 若跨有荆、益 , 保其岩阻 , 西和诸戎 , 南抚夷越 , 外结好孙权 , 内脩政理;天下有变 , 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 ,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 , 则霸业可成 , 汉室可兴矣 。”
这段话的大体意思是说 , 诸葛亮认为荆州和益州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 而当时的荆州牧刘表 , 立意自守无四方之志 , 益州牧刘璋则暗弱昏庸 , 所以他建议刘备先拿下这两地 , 并与江东孙权、西方诸戎、南方蛮夷搞好关系 , 一边加强内部建设 , 一边等待时机 , 在“天下有变”之时 , 挥师北上 , 一举北定中原 , 兴复汉室 。隆中对的大体内容 , 大多数人都耳熟能详 , 刘备和诸葛亮在最初的时候 , 也一直是这样执行的 , 可是到了刘备去世之后 , 诸葛亮却没有等待“天下有变” , 就直接开始北伐了 , 这是为什么呢?对此 , 小编有以下几点看法 。
一、隆中对已经破产
众所周知 , 想要实现隆中对 , 其基础便是地跨荆襄 , 雄据巴蜀 。最初的时候 , 刘备虽然没有拿下荆州全境 , 却也据有一部分地盘 , 益州和汉中更是被他收入了囊中 , 这种情况下 , 他的势力按照隆中对中的设想发展 , 没有任何问题 。可是建安二十四年 , 即公元219年 , 关羽失荆州 , 败走麦城 , 刘备势力完全退出了荆州 , 当初兵分两路北伐的设想 , 已经不再成立 , 也就是说隆中对彻底化为了泡影 , 那么等待“天下有变”的时机这一计划 , 自然也可以抛开不谈 。
二、诸葛亮频频北伐是为了蜀汉自保
【诸葛亮明明说过天下有变才可北伐,为什么自己都不遵守?】熟读汉末三国史 , 我们不难得知 , 诸葛亮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 , 不敢轻易犯险 。由此可知 , 如果不是迫不得及 , 就算隆中对难以实现 , 他还是会一面休养生息 , 一面等待时机 。可是夷陵之战后 , 本就孱弱的蜀汉几乎不堪一击了 , 而与此同时 , 不管是东吴还是曹魏 , 都在平稳发展 , 如果他一直休养生息 , 等来或许只有灭亡 。所以即使史料中称“亮素有吞魏之志” , 他北伐的真实目的 , 却并非入主中原 , 而是借主动出击来骚扰曹魏 , 影响对方发展的同时 , 避免蜀汉被吞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