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2022智能化,感知方案的终极答案是?( 二 )


比如小鹏,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表示,其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累计行驶里程1.4亿公里,辅助泊车734万起,高速公里的NGP辅助驾驶里程渗透率达到62%,整个 3.0系统的用户渗透率超过96% 。
对比蔚来,其在实际应用中积累的用户数据,是少于小鹏的 。官方在用户数据报告上显示,NIO Pilot自动辅助驾驶系统,该系统已完成9次迭代升级,累计用户行驶里程超过5200万公里,累计驾驶时间超过75万小时 。
这和外界对“蔚小理”最初的印象一样,在智能驾驶方面,小鹏实力优于蔚来和理想 。因为要在算法、数据处理上建立优势,小鹏车端的一部分硬件成本其实转移到了后端,藏在“隐秘的角落” 。所以目前,小鹏选择摄像头、激光雷达等硬件时会更为灵活,所受的约束更少 。
而理想,过去在智能驾驶系统是处于劣势的 。这次通过升级理想L9的感知方案,其实表明了理想“补课”高阶智能驾驶的决心:搭载“理想AD Max”智能驾驶系统,要进一步增强视觉感知,要用最好的激光雷达 。
只是,对“蔚小理”智能驾驶能力谁更强的比较始终是外界的事 。对于车企们自身的发展来说,当下最为关键的,是在新车型的基础上去做新的尝试,确定在可看见的未来,采取怎样的智能驾驶技术路径 。
具体到智能驾驶的感知方案,“蔚小理”则是根据需求,决定每个高清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应该要承担什么样的角色,还有数量和种类 。多传感器共同帮助车企形成了最适合自己的智能驾驶系统,这套感知方案才会是车企们的“最优解” 。
今年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表示,会在2022年推出进阶版智能辅助驾驶系统.5,目标是在2026年全面向无人驾驶过渡 。如果奔着这个目标去,蔚来、理想都无法置身事外,“蔚小理”都需要提速了 。
抛开商业模式,一切技术路径都是“纸老虎”
正如之前所写,在“蔚小理”的感知方案中,高清摄像头和激光雷达的占比在提高,他们在走的是一条不断配置升级的多传感器融合路线 。另一边,国外的特斯拉已经彻底抛弃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坚定地走纯视觉路线 。
而无论车企采取哪一种,摄像头始终会是高阶智能驾驶感知方案里最主要的硬件 。
首先,摄像头的实现是以人眼为基础的 。对人类驾驶员而言,在路上能看到的所有信息,凭借的是人眼的成像 。摄像头恰好就是为了还原人眼而设计的,而智能驾驶汽车本质也是服务人类设计出的交通体系 。所以按照这个逻辑,摄像头的地位不言而喻 。
更重要的是,摄像头能达到雷达无法达到的效果 。比如在实际行驶过程中,像是对车道线、交通标识等二维结构的识别,摄像头的能力是无可替代的 。同时,对于雨雪雾等恶劣天气下的鲁棒性问题,雷达系统也并不能够解决,而摄像头是有可能利用算法来搞定的,这也特斯拉的技术优势所在 。
小鹏汽车副总裁吴新宙曾经表示,“视觉的潜力是没有止境的,它真的是一个宝藏,长期来看,视觉是无所不能的,但是这个能力的增长是有一个过程的” 。这句话其实间接点出了纯视觉方案未来巨大的潜力 。
那么站在当下,我们应该要对“蔚小理”选择融合感知方案嗤之以鼻吗?其实不然,在《智能相对论》看来,这个问题必须一分为二地去看待 。

新能源汽车2022智能化,感知方案的终极答案是?

文章插图
一方面,在可预见的未来里,融合感知方案值得肯定 。因为技术必须务实,必须去协同产品、商业化的发展 。
从产品的角度去看,众所周知,“蔚小理”的视觉算法、超算能力对比特斯拉仍有差距 。在视觉可能无法实现全场景智能驾驶时,必须要依靠激光雷达等作为辅助去补充视觉 。激光雷达在完善好整套感知方案的同时,也为视觉算法的未来提升提供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