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崇祯到底是昏君还是明君?( 二 )


此时的东林已不同往日,虽然一直高举放言路,反对宦官干政,反对矿税三项具体主张,但此时东林人士借讽议朝政、评论官吏之名,行包庇地主,为富商巨贾争利之实 。他们虽然提出了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等进步口号,然而实质上却沦为了大地主,大商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对明末饥荒灾民的悲惨现实视而不见,对征款赈灾行为极力阻挠 。如何奸佞污浊的集团和阉党其实没什么两样,可惜的是崇祯皇帝朱由检没能看清,他对东林党的印象还是保持在“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阶段 。
第三,拒绝议和,崇祯元年,清皇太极便积极联系辽东督师袁崇焕,声称愿意“去帝称汗”,积极寻求与明廷和议,但是因为崇祯以及朝臣均认为流匪不足为惧,朝廷可以集中力量对付清军,所以议和一事在部分大臣的反对下,被搁置了 。与清(后金)议和时机就此错过,清军旋即入关报复,明朝也集中军队与清朝开战,结果十三万大军一击溃败 。此后中原叛乱再起,明廷疲于两线作战 。同样,李自成攻入北京前,曾给崇祯明确表过态,只要明廷能封他作河南王,他可以马上调转枪口跟八旗开战,但崇祯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其实崇祯想过与清(后金)议和,但与李自成议和可能压根就被他心里拒绝 。
第四,处死袁崇焕,明末袁崇焕算得上是三朝元老,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辽东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 。在抗击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 。
天启七年,崇祯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 。同年七月,袁崇焕返回京城,崇祯于平台召见袁崇焕,袁崇焕声称自己可以五年复辽,为此得到了崇祯皇帝的赞赏 。随后的袁崇焕当上了辽东督师,拿着崇祯赏赐的尚方宝剑再次来到前线,成为东北地区和渤海湾部分地区的最高指挥官 。
然后,袁崇焕却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做了至今都仍有很大争议的几件事:以粮资敌、擅杀毛文龙、私自议和,加上之前在崇祯面前“五年平辽”的欺君,条条罪状都可以要了袁崇焕的命 。
此时的崇祯本来就大为不满,接着又爆发了己巳之变,即崇祯二年十一月,后金主皇太极举兵数十万分别进入龙井关、大安口,袁崇焕听闻后率领祖大寿、何可刚入关守卫,但不久之后,遵化、三屯营都被后金军攻破,后金军越过蓟州往西,直逼京城,袁崇焕忙率兵护卫京师与后金军鏖战,经过艰难的战斗后,皇太极率军撤退 。
金军退兵后,袁崇焕却被治罪,原因是朝中大臣却有很多人认为是袁崇焕放清兵入关,于是纷纷诽谤袁崇焕与后金军有勾结,朱由检对此也很怀疑 。最终,崇祯以擅自与后金军议和、擅杀毛文龙两条罪名定袁崇焕死罪,崇祯三年八月,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 。袁崇焕是否该死,我们不讨论,但是崇祯杀袁崇焕确实是自毁长城 。
第五,错失保京机会,崇祯十七年,明朝内忧外患令崇祯帝长吁短叹 。清军攻占了山东、畿南88个州县,摄政王多尔衮统领十几万大兵虎视眈眈;张献忠一路沿湖北、湖南夺关占地,准备全面占领四川;更严重的是李自成已经西进潼关,占据西安,控制了西北,并整顿兵马打算直取北京,大有成王建国之势 。
正月初四,崇祯帝急召大学士及首辅大臣陈演、魏藻德、邱瑜及兵部尚书到御书房议事,讨论陕西总督余应桂和蓟辽总督王永吉三人提出的速调吴三桂入京勤王的紧急奏折 。虽然放弃了山海关,但能避免京城落陷落 。崇祯陷入两难选择,如果命令吴三桂进京勤王,山海关很有可能落入清军手中,如果不让吴三桂进京则北京城很有可能被李自成大军攻破。崇祯没有自己决断,而是在朝堂之上与大臣们共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