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恢生平简介温恢历史事迹及人物评价

少年立志
温恢,字曼基,东汉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生于汉灵帝熹平七年(178年),卒于魏文帝黄初四年(223年) 。他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中曹操所属的重要谋臣和地方官 。他先后担任曹操的县令、丞相府主簿、刺史、郡守 。他举荐贤能,招揽人才,出谋献策,为曹操统一北方的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
温恢出身于仕宦之家,其父温恕,为东汉末期涿郡太守 。汉献帝初平三年(193年),温恕病死于任上,为了安葬父亲,温恢同家人一起,由涿郸回到故乡 。是年,他才刚满15岁 。但他少年有志,不以守财治业为生,决心投入当时纷争的社会之中,实现自己济世匡国的志向 。因此,他将家财倾散于同宗,表明自己的心迹 。他的这一举动,恰巧与西汉时他的同乡清名之士郇越相仿佛,州里将他比之为郇越 。
【温恢生平简介温恢历史事迹及人物评价】步入仕途
后来,温恢得举孝廉,便历经三县县令,两郡太守,被曹操选任为丞相府主簿,监察吏治 。曹操方与群雄角逐,意在统一全国,渴望得到—批辅弼之才 。温恢深明曹操的用心,多方招贤引士,帮助曹操建立自己的基业 。在温恢看来,凡能扶危济困、有节又孝行者,即使因此而犯法,也可举荐为官为吏,甚至可以重用 。丞相府的司空军谋椽孙礼,于汉末丧乱中与母亲离散,后得知其母为同郡人马台奉养,对马台十分感激,就将其全部家财赠予马台 。不久,马台犯法当斩,受押于县牢,孙礼便利用自己的职权,打通县令的关节,纵放马台越狱 。马台虽然得救免死,但他认为自己奉养孙母,是义气所使,而并非图得日后报答,因此,他并不感激孙礼救他越离死地 。孙礼的孝母、忠友,与马台的义胆侠肠,都深为温恢赏识,他便将这些情况详细秉告了曹操,两人都得到曹操的宽免,并且,孙礼还得到曹操重用 。
忠友孝亲,见义勇为,本质上都与忠君思想是一致的 。忠友孝亲是忠于君主的保证,侠肠义胆,恰可以为君王死心踏地尽力 。这正是曹操以及历代封建君主所需人才的起码道德标准 。温恢所以赏识孙、马二人的行为,正是以这一道德标准为依据的 。尤其是在曹操求才若渴的情况下,温恢能使孙、马得到宽免,甚至重用,更说明曹操的用人标准,以及温恢对曹操的深切了解 。
曹操重用
建安十三年(208年),温恢出任扬州刺史 。扬州即今安徽淮南地区,南与孙吴对垒,又是曹操东南粮仓,地位十分重要,所以曹操才把他派到这里 。正象赴任前曹操对他说的那样,曹操本想温恢留在亲近,但以此州事大,需重臣镇守,只好派他前去 。临行,曹操又用“股肱良哉,庶事康哉”的话来勉励他 。这句话山自《尚书·益稷篇》,原意是歌颂伯益与后稷辅左大禹洽国的功绩,说只是由于有了伯益与后稷这样的良臣作为股肱,才使大禹的事业成功 。曹操以此作为对温恢的勉激,说明对他寄予厚望 。温恢到任之后,曹操又将楚地名士蒋济推荐与他,作为他的副手,并特意关照当时驻守于扬州的大将张辽,乐进等人,要他们多与温恢商议军事方面的事情 。所有这些,既说明他与曹操政治关系及个人感情的密切,又充分说明他本人多方面的才能 。
远在扬州的温恢,确实没有忘记曹操对他的慰勉 。他身在边州,心怀全局,为曹操的整个军事行动操心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夏历七月,孙权举兵进攻曹操领地合肥(今安徽合肥市西),企图夺取淮南之地 。为防御孙权的进攻,曹操方面除张辽等将领率 7千人军队戍守淮南之外,还调集各地州兵在此屯成 。曹操亲率主力西出汉中,荆州以北只有曹仁,于禁等屯集于襄阳、樊城,而荆州正在蜀汉大将关忌羽的掌握之中 。对曹操来说,正形成两翼强大,中间空虚的局势 。温恢深为这种局势担忧,他预料,关羽必会乘曹军襄、樊弱势,北上进攻;而时值盛夏,曹军又不熟悉水性,—旦关羽真的北上,曹军就要陷入困境了 。果然不出温恢所料,不久,襄、樊即被关羽围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