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李鸿章的历史价值?李鸿章算是伟人吗

作为晚清一代重臣和权臣,李鸿章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历史舞台上,一直处于古今中外、朝野满汉各种矛盾的漩涡中心 。作为实力最强的洋务派淮系集团的首领、清政府重要的决策者和执行者之一,为了因应不可抗拒的时代变局,他在中国早期的洋务——近代化活动中,所做的事情最多,因而引起的争议和非议也最大 。有人曾用八个字很形象地概括他:“权倾一时,谤满天下 。”
然而,真正使李鸿章声名扫地的是甲午战败,当时弹章盈廷,国人一片唾骂 。“使当日尽用其谋,知成效必不止此;设晚节无以自现,则士论又当何如?”这是近代著名思想家、也是曾经当过李鸿章僚属的严复,在李氏去世所作的挽联 。它所表达的评论性意思,当主要也是就此而生发出来的感慨 。今天,我们重新审视李鸿章的时候,我们不妨用公平、公正的眼光,把李鸿章放在当时那个大背景大环境中去评判 。在这里,我们特别愿意征引著名近代史论家袁伟时先生的新论 。在其所著《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一书中,袁先生专门用两章的篇幅集中讨论了“李鸿章的是是非非”问题,并从下述三方面为李鸿章重新作了历史定位——第一,李鸿章为庸众中的杰士 。
【怎样评价李鸿章的历史价值?李鸿章算是伟人吗】晚清统治层从最高统治者至大小官员,总体来看是个平庸的群体 。他们是处于衰败状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产儿,又在腐朽不堪的专利制度制约下活动 。按照19世纪下半叶人类文化已达到的水平去衡量,这批统治者都是知识低下,目前短浅的平庸之辈 。但在激烈的社会震荡中,他们中也分化出一些比较杰出的人物 。李鸿章就是其中的一个 。
张之洞、梁启超都认为李氏的见识超出同侪,这个论断是公允的 。但这不等于说,他在一切方面都比大小官员高明 。准确点说,他是甲午战争前为数不多的识见超群的清政府大员之一 。
他较早地意识到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局,已经到了非变不可的地步 。1865年他便指出:“书生坐谈误国,可为口叹!且外国猖獗至此,不亟亟焉求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耶!千古变局,庸妄人不知,而秉钧执政亦不知,岂甘视其沈胥耶!”正是基于这种不甘心自己的国家沉沦的自觉,他以推行“自强新政”即洋务运动为己任,而经过锐意考查,有些认识也颇为高明 。
首先,他是最早认只开放不可逆转的大臣之一 。从鸦片战争开始至1900年的60年间,对侵略者与老师一身二任的列强持什么态度,一直是朝野上下激烈争辩的问题 。顽固守旧派要恪守严夷夏之辨的传统信条,对外来事物持排斥态度,既阻碍了本国的发展,又往往用一些不恰当的措施去激化与西方列强的矛盾,酿成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大祸 。这些大祸的发生,西方侵略者当然有其罪责,那是要另行讨论的问题 。这里我们着重看中国这一方的问题,守旧派给侵略者提供了可乘之机,也是不容讳言的事实 。李鸿章则持截然不同的态度 。他力主以开放的态度去处理同外国的关系,以新的观念和措施去适应“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
其次,李鸿章的高明之处还在于把“借法自强”看作救国的关键所在 。当时,不少大臣空喊“攘夷”而反对学习西方,与正确的救国途径背道而驰 。有的大臣虽然也主张学习西方,但视野狭窄 。李鸿章的洋务思想于七十年代趋于成熟 。他的主张也有许多弱点,有的且是重大弱点,但在当时已属卓荦不群 。
他把学西方作为救国急务,爱国赤诚溢于言表 。他自觉地继承和发展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的思想,以“外须和戎,内须变法”为洋务自强运动的根本指导思想 。和戎为的是创造一个有利于改革和建设的国际环境,而根本的出发点是变法图存 。他语重心长地说:“自秦政变法而败亡,后世人君遂以守法为心传 。自商鞅、王安石变法而诛绝,后世人臣遂以守法取容悦 。今各国一变再变而蒸蒸日上,独中土以守法为兢,即败亡灭绝而不悔!天耶?人耶?恶得知其故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