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可以当个官三代,没想到一不小心就成了民国大师

他是官三代,也是富三代,从小接受的是最好的教育,就读的都是世界一流的名校,却很不“争气”,没有拿到过一张文凭 。
在没有文凭的情况下,他竟然成为了世界知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他是盖世奇才,是全中国最博学的人,被誉为三百年难得一遇的大师!
他,就是陈寅恪 。
1890年7月3日清晨,陈寅恪在长沙呱呱坠地 。他的祖父是湖南巡抚陈宝箴,被曾国藩称为“海内奇士也” 。被光绪帝称为“新政重臣”的改革者,是清末著名维新派骨干 。
父亲陈三立是诗坛泰斗,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晚清四公子” 。
和其他不学无术,挥霍无度的公子哥相比,他简直是贵族界的一股清流 。这个官三代,富三代,不喜欢玩乐,也不喜欢奢侈,他最大的爱好竟然是读书!
别的小孩在玩耍的时候,他在安静地坐着读书;别的小孩已经呼呼大睡的时候,他把头蒙在被子里偷偷看书 。是个名副其实的读书狂!
1898年,陈家发生了一件大事 。戊戌变法失败,慈禧垂帘听政,陈宝箴父子因在湖南率先变法,被朝廷革职,“永不叙用”,政治生命彻底结束 。
陈宝箴便带着全家返回祖籍南昌 。陈三立从此远离政治,一心寄情于诗词 。在家专心教子女们四书五经、英文……正是因为父亲的教育,小小年纪,他就有了深厚的国学功底 。
陈宝箴领诸孙及重孙合影于南昌(1899年),左二为陈寅恪
1902年,陈寅恪才12岁,陈三立就将他送到了日本,求学于著名的巢鸭弘文学院 。1905年,因患足疾回国治疗 。后考入上海复旦公学 。在这里,他苦学德语和法语 。
从复旦公学毕业后,他开始了长达十六年的西洋游学之旅 。
家境富裕的他,却坚持省吃俭用,每天吃干面包,穿破衣服,剩下的钱都用来买书 。
他的足迹遍及日本、德国、美国等国,他就读过柏林大学、苏黎士大学,也读过哈佛大学、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在这些世界一流的学府里,他皆以天才闻名,但直到游学结束,他却从未获得过一个学位 。
文凭在他眼里,不过是一张废纸 。他说:“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具体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 。”
获取知识是他全部的目的,他走的是跟别人不同的路 。正因为如此,他具备了梵、巴利、英、法、德等二十余种语言能力,他还学习物理、数学……是中国人中阅读德文原版,马克思经典著作《资本论》的第一人 。在每所名校,他都能以天才而闻名!
1925年,清华创办国学研究院 。欲聘四位大师,以培养国学之栋梁 。中国近代美学开创者王国维是第一位 。近代中国思想启蒙者梁启超第二位 。中国汉语语言学之父赵元任第三位 。第四位导师聘请谁呢?教授吴宓推荐:“陈寅恪可担此任 。”
校长曹云祥不知陈寅恪,便问梁启超:“这个人是什么文凭?有什么著作?”
梁启超说:“没有文凭,也没有著作 。”曹说:“不是博士,又没著作,这就难了!”梁说:“我梁启超虽然著作等身,但所著作加一起,不及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 。”最后成为了第四位导师 。
既没有著作,也没有闪光的文凭,这样的人怎么能有本事当导师呢?所有人都等着看他的笑话 。
到清华大学任教的第一天,他先是送给学生们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 。”因为四大导师中的梁启超,是“南海圣人”康有为的弟子,王国维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读书顾问 。那清华大学的学生们便是,南海圣人的再传弟子、溥仪的同学了 。这副对联让学生们听了如沫春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