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为什么善于农耕?他是跟谁学的

要说西周王朝的历史,自然得刨根问底,从那“小邦周”的来历说起,也即从周族的来历说起,因为上古时的一个小国其实就是一个小部族 。周族的始祖,自古以来各种史书众口一词地说,那就是五帝时期著名的农业劳动模范“后稷” 。按《史记·周本纪》的记载,劳模后稷的身份还非常高贵的:他的“父亲”是五帝之一的帝喾,母亲则是帝喾的元妃、也即正室——有邰氏(邰读台)之女姜嫄 。
【后稷为什么善于农耕?他是跟谁学的】有人可能会奇怪,父亲就父亲,你为啥给父亲俩字加上引号呢?因为《史记》转脸又说,这帝喾其实并不是后稷遗传学上的父亲,说白了,就是说他不是后稷的亲爸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史书说姜嫄这小姑娘,不,是小妇人,虽然嫁了人但玩心未泯,一次出去野逛,看见了一些大脚怪的脚印,就去踩着玩,估计是想比比自己的脚和大脚怪的脚有多大悬殊吧 。谁知这一踩,她突然下腹“感应”,有了身孕 。一年之后,姜嫄就生下了后稷 。因此按《史记》的意思,后稷虽然是帝喾名义上的儿子,但是实际上却跟帝喾没有半毛钱的血缘关系 。
姜嫄生了个跟帝王老公没关系的孩子,自然也吓得不轻,就想把他扔了 。谁知她把这婴儿丢在小巷里,牛马都避着走不敢踩;想丢在树林中,正好有一堆人在那伐木不好下手;丢在结冰的水渠上吧,居然有飞禽用羽翼呵护这个婴儿 。姜嫄觉得太神奇,就把儿子捡回来继续抚养 。因为最初打算丢弃,所以她给这婴儿起了个名字叫“弃” 。接下来,史书就大讲特讲弃这孩子如何天赋异禀、胸有大志——其实就是讲他如何从小爱种各种庄稼,而且种得如何如何地好 。咱们今天生活在这个发达的现代社会,天天吃得脑满肠肥,可能不觉得种地种粮食算什么本事 。可是在几千年前近乎原始的时代,农业能让靠采集、渔猎为生,时常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先民们过上稳定的生活,意义十分重大 。种粮高手,可是当时重要的技术人才 。所以传说靠着这才能,弃长大了以后,就被尧帝选为农业老师 。后来舜帝继位,又赐予他“后稷”的称号,并把他封在他娘家“邰”这个地方 。
这个周人发源地的“邰”在哪里呢?古人认为“邰”地就是秦汉时期的斄(tái)县,也就是现在的陕西咸阳市武功县;不过因晋南至今流传很多后稷神话,且有“稷山”、“稷亭”等地名,尤其是史书说后稷曾经臣事定都平阳(今山西临汾)的尧帝,所以自国学大师钱穆开始,近代很多史学大家如吕思勉、陈梦家、王玉哲等,都认为“邰”应该在今天的晋南一带 。孰是孰非,虽然有了现代考古业,但因为考古学家也难以确定先周早期文化的特征到底为何,故而至今也难以论定 。实际上上古之时地多人少,部族的流动性很强,说不定后稷所在的部族在晋南、陕西都呆过,都留下过足迹,也未可知 。
邰”的地望我们就不纠结了,我们再来说说“后稷”这个称号 。“后稷”称号中的“稷”,它本身就是一种农作物,一般认为是粟;而后稷的“后”字,可不是先後的“後”(繁体字先后的後是双人旁那个),而是指君主的意思 。大家熟知的射日的那个“后羿”,他名字中的“后”,也是“君主”这意思 。那么“后稷”一词,显然就是“庄稼之王”之意 。庄稼之王的农活能不好吗?而且周人的“周”字,甲骨文写法为“田”字里面加很多小“点” 。
就像一块划好的田地,地里面长满了庄稼(小点们) 。显然,“周人”就是种田农夫之意 。他们的始祖后稷,自然也必须得是农活干得最好的人了 。后来周人发达,建立了周朝之后,就隆重祭祀始祖后稷,以之为农神 。后来我们中国人说国家是“社稷”,就是因为国家要祭祀社神(土地神)和农神 。而这一传统,就是从周朝传下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