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要起用洋枪队,为什么又处处跟洋枪队队长针锋相对?

一、第一任队长
清朝咸丰九年(1859),李鸿章经兄长引荐入曾国藩湘军幕府,协办军务,与已定都天京(今南京)的太平天国作战 。
次年,太平军攻克苏州,直接威胁到上海(时名松江府)的清朝官绅和驻沪外国列强 。署理江苏布政使吴煦,和买办出身的苏松粮道杨坊,遂雇佣美国人华尔(F.T.Ward)组成“洋枪队”,与太平军作战 。因武器先进、指挥得力,“洋枪队”战绩颇佳 。
同治元年(1862)初,时任江苏巡抚薛焕,批准“洋枪队”更名为“常胜军”,由吴煦任督带,杨坊会同华尔为管带,实际上指挥权仍归华尔 。
同年中,李鸿章由两江总督曾国藩保举,率新近组建的淮军,履新江苏巡抚 。对于“借师助剿”策略,他是积极支持的 。
但以“理学”著称的曾国藩,却有保留意见,对华尔颇为反感 。李鸿章特致信直接上司,陈明“全神笼络”华尔,实为要“常胜军”为官府卖命、与洋人建立良好关系,同时打压非曾、李嫡系的吴煦 。由是得到恩师的认可 。
【李鸿章要起用洋枪队,为什么又处处跟洋枪队队长针锋相对?】是年秋,“常胜军”与太平天国战斗于浙江慈溪,第一任队长华尔阵亡 。
二、第二任队长
华尔死后,美国人白齐文(H.A.Burgevine)接任“常胜军”管带 。这第二任队长更为跋扈,与吴煦、杨坊也渐生裂痕,竟然于同治二年(1863)初,殴伤杨坊,抢走饷银 。
李鸿章借此将白齐文革职,且一并处置了异己人士吴煦、杨坊 。经中外方多次磋商,由英国人戈登(Charles Gordon)出任“常胜军”新管带 。
当年夏,心有不甘的白齐文投奔了太平天国,在苏州得到慕王谭绍光的接见,还改名为“白聚文” 。随后白齐文召集旧部,抢夺清军炮船,设法购买军火,在天京拜见忠王李秀成,也得到了很高礼遇 。
此间,太平天国在与湘军、淮军和“常胜军”的对峙中,愈来愈处于下风 。加之白齐文旧疾复发,所能够指挥的队伍有限,而放弃苏州、天京,全力北伐的正确策略,又不被洪秀全所采纳 。故而在报经谭绍光批准后,他解散了所辖部属 。
谭绍光在确认戈登给予安全保证之后,礼送白齐文赴沪就医 。到达上海,白齐文在英文报纸发文,声明丝毫没有背叛太平天国 。美国领事担心他再生是非,将其送至日本治疗,不许返华 。
在天京被清军攻破之际,白齐文潜回中国,招兵备械,意图支援,这让官府颇为紧张 。同治四年(1865)春,白齐文听说太平军余部在福建漳州驻兵,即前往投奔,被已得到消息的清廷厦门海关俘获 。
白齐文被抓,消除了李鸿章和左宗棠(时任闽浙总督)的一个心头之患 。同年6月,在自福州押解至苏州的途中,白齐文于浙江省兰溪县“舟覆溺毙” 。
三、第三任队长
同治二年(1863)秋,李鸿章率淮军和“常胜军”兵临苏州城下 。几次进攻受阻后,李鸿章决定“智取” 。
“常胜军”第三任队长戈登,通过间谍了解到,参与守城的太平天国纳王郜永宽等人,与主帅谭绍光素来不睦,遂定下招降纳王之计,为李鸿章所采纳 。
几番密谈后,双方达成投降契约,纳王刺杀谭绍光、献城降清,官府则保全郜及部下性命并予以封赏,戈登作为担保人 。不久,郜永宽等人趁城内议事之际,刺杀了慕王谭绍光,打开苏州城门迎接清军,太平天国第二重镇就此陷落 。
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大大出乎了戈登的意料 。李鸿章在营中设计杀死郜永宽等八名降将,并进一步诛杀了城内数万已放下武器、毫无防备的太平军 。
李鸿章的背信杀降,彻底激怒了招降计划的“担保人”戈登 。在携枪到处找李鸿章算账未果后,戈登声明要其下台,否则就率“常胜军”反攻淮军,交还太平军已占城池 。李鸿章则在上报朝廷的奏折中,就此事做了百般辩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