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宰相王旦有着怎样的识人本领?他提拔了哪些人

北宋宰相王旦,有一套与众不同的识人眼光,他能从观察人的缺点中,识别人品 。他任宰相期间,曾为朝廷举荐过许多奇才,被贬外放的寇凖就是其中之一 。寇凖和王旦本来关系应该是很好的,他俩是同年的进士,同年关系就是天然的政治同盟 。澶渊之战时,寇凖是宰相,王旦是参知政事,给寇准当副手 。因为东京留守雍王赵元份暴病,王旦要赶回去主持后方,临行他特意让宋真宗把寇凖叫来,问这仗如果败了(“十日之间未有捷报”)该怎么办,真宗被他俩逼得只好表示:“如果朕捐躯或被俘,那就立太子吧” 。从这件事来看,寇凖和王旦合作得是很好的 。
澶渊之盟签订后,寇凖因功高,深得皇帝敬重 。但在死对头王钦若的不断蛊惑下,皇帝听信王钦若之言,寇凖被贬外放 。后来,王旦做了宰相,极力推荐寇凖回朝,在这样的背景下,寇凖才得以回朝担任枢密使的职务 。按理说,寇凖应该对王旦很感激,应该跟他合作才对,但是,寇凖却梗着脖子跟王旦扛上了 。
具体表现为,当时东西二府经常互通文件,寇枢密瞪大眼睛从东府(中书门下)送来的文件里挑刺儿,发现错误后,马上给宋真宗送过去,导致中书工作人员从王旦以下都被真宗骂了一顿 。然后,中书门下,同仇敌忾,也瞪大眼睛从西府(枢密院)送来的文件里挑刺儿,果然也发现了错误,结果宰相王旦表示,把文件退回西府,让他们好好改过来 。
东府众人不解,王旦回答:既然知道他们干的是错事,干嘛还要跟着他们干?
这件事让寇凖很不好意思,特意跑过来跟王旦讲:“同年,甚得许大度量?”,但王旦的大度却没能阻止寇凖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宋真宗面前讲他的坏话 。
宋真宗对王旦说:“卿虽称其美,彼专谈卿恶 。”王旦却说:“没事,毕竟我当宰相久了,犯的错自然就多 。寇准把这些事告诉陛下,说明他是忠臣,这就是我欣赏寇准的原因 。”王旦就是这样从寇凖的缺点中去认识他的人品的 。
不久,寇凖又要被外放了 。宋真宗找到王旦,聊寇凖外放的问题,王旦笑道:“臣以为像寇凖这样的大功臣,给个使相(相当宰相待遇)做是极好的,倒也不负恩泽 。”
【北宋宰相王旦有着怎样的识人本领?他提拔了哪些人】寇凖拿到使相后,涕泪交流地到宋真宗面前谢恩 。真宗说:不要谢朕,这是王旦推荐的 。
后来,王旦就积劳成疾要不行了,临终前,宋真宗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爱卿你走了我怎么办?我上哪儿找你这么好的人来当宰相?”
王旦一开始不说话,后来真宗一直问,王旦才很艰难地说:“寇准吧 。”
王旦去世几年后,宋真宗居然真的把寇凖重新召回京城来当宰相了 。据说寇凖到京后,第一时间到真宗面前痛哭流涕,表示要去给王旦上坟 。
王旦不但是一代贤相,他还是个谦谦君子,他凭着独特的识人眼光,始终对寇凖满怀善意,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保护他 。
但寇凖的识人眼光就差远了,这大概一个人的性格有关 。
最典型的就是如何识丁谓 。这个后来成为他死敌的丁谓,曾经是他的“门人”,寇凖对他的才干非常器重(丁谓属于有才无德),极力向当时的宰相李沆推荐,“寇凖与丁谓善,屡以谓才荐于沆,不用 。准问之,沆曰:‘顾其为人,可使之在人上乎?’准曰:‘如谓者,相公终能抑之使在人下乎?’沆笑曰:‘他日后悔,当思吾言也 。’准后为谓所倾,始伏沆言 。”(《宋史·李沆传》)寇凖后来果然被丁谓这个白眼狼坑得够惨 。
其实,直到让丁谓非常丢脸的那次“溜须”事件发生前,可以说丁谓对寇凖都是非常尊敬,甚至可以说非常殷勤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