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明太祖朱元璋为何要插手南北榜案?

导读:“南北榜案” , 是发生在明朝洪武三十年“丁丑科”会试后的一件大事 , 一桩奇事 , 一则丑事 。说它大 , 是因为一次北方落第举子的骚乱 , 最后演变成为一场南北方人对抗的政治运动 , 朱元璋亲自出马才搞定;说它奇 , 是因为此科出现了两榜 , 初榜公布的五十二人全是南方人 , 而次榜六十一人则是清一色的北方人;说它丑 , 是因为朱元璋再次施展残酷手段 , 借机铲除反对势力 , 制造了二十余名考官被凌迟处死的血腥惨案 。
按理说 ,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是礼部的事情 , 可身居皇位、日理万机的朱元璋为什么会如此不顾身份、兴师动众、大动肝火、屠杀考官呢?笔者认为有三个原因:一者 , 朱元璋从大局出发 , 通过此举收伏北方士子之心 。二者 , 考官们没有领会皇帝的意图 , 引起了朱元璋对他们的猜忌 。三者 , 朱元璋借机铲除反对势力 , 实行文化专制 。
明初 , 北方士子受到战乱的影响 , 一直观望徘徊 , 迟迟不愿依附明朝 , 用科举制度收伏北方士子之心是当务之急 。由于各地区存在着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 , 若仅以文章的好坏录取士子 , 势必造成地区间极大的差异 , 一些落后地区的士子永无出头之日 , 会影响落后地区的发展及政局的稳定 。作为皇帝 , 朱元璋把握的是全局 , 考虑的是稳定 , 只有采取人为平衡的办法 , 才能平息北方知识分子的不平 , 安抚北方举子之心 。
朱元璋的这一思路是清晰的 , 是正确的 , 是明智的 , 但偏偏众人都不买他的帐 。他先是要求主考官刘三吾搞搞平衡 , 增加入围名额 , 选几个北方举子上榜 , 结果遭到了刘三吾的一口拒绝 。接着 , 他命侍读张信等人主持考卷复审 , 希望能选上几个有才华的北方人 , 但让朱元璋大跌眼镜的是 , 复审结果与初审结果完全一致 , 北方人照样再次全体名落孙山 。张信等人不能体会朱元璋的用心 , 我行我素 , 使皇帝很受伤 , 很窝火 , 很没面子 , 朱元璋这才决定亲自出马 , 亲自主持试卷第三次审阅 。
不论是刘三吾还是张信 , 都是严格按照朝廷科举考试的规定 , 以文章的优劣选拔人才 , 但朱元璋却认为张信和刘三吾串通欺君 , 交由刑部严肃查清 。刑部没有过硬的证据 , 只好以他们“为胡惟庸鸣冤 , 反叛朝廷”的罪名交差 , 于是刘三吾、张信等人转眼变成了八竿子抡不着的“蓝玉余党” 。朱元璋明知罪名无中生有 , 仍将张信、白信蹈等二十余人凌迟处死 , 刘三吾年老免死 , 发往边疆充军 。就连南榜的第一名宋琮、第二名陈安也因涉嫌行贿 , 一个被充军发配 , 一个被处死 。至此 , 这一举国公案才彻底了结 。
“南北榜案” , 发生于洪武朝长达十三年之久的文字狱刚刚结束之后不久 , 是朱元璋采取极端措施 , 打击廷臣的反对势力 , 实行文化专制和高压政治的继续 。这一案件 , 既体现了全国统一形势发展中南北政治平衡的要求 , 也体现了朱元璋打击和限制江南地主的一贯政策 。朱元璋是草莽皇帝 , 同时也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 , 对他来说 , 插手“南北榜案” , 用几十个人的脑袋换取北方人心 , 换取政局稳定 , 换取天下太平 , 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 况且他杀的那些人都是些自以为是、目光短浅、迂腐顽固、没有共同语言的南方考官 , 这更能换取北方士子对他的感恩戴德 , 何乐而不为呢?不过 , 此次事件 , 倒开了明朝分南北取士之先例 , 至洪熙以后遂成定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