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画派的代表人物及作品赏析

(一)
“海派”一词最早出现在《太平洋画报》 。也称海上画派,清代末期形成并兴盛于上海的中国画流派 。
【海上画派的代表人物及作品赏析】它根植于中国的传统绘画:上承唐宋传统技艺,吸取明清陈淳、徐渭、陈洪绶、八大山人、石涛和“扬州八怪”等诸家之长,也受清代金石学的影响;同时,它又受到西方绘画影响:上海成为“五口通商”之一(包括广州、福州、厦门、宁波),并且自1843年11月起,英国、美国、法国先后在上海建立了租界,导致大量海外商品流入,西方绘画大规模立足上海,形成冲击力量 。
它坚持本土,但又主动在域外寻找发展动力,完全体现中国绘画史上的上海城市意识 。海上画派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与它所处的这座城市在中国近代时尚的地位相匹配 。上海的“开埠”,孕育、造就并锤炼了海上画派的无可取代的影响力 。
(二)
海派画家并不只是上海本土画家,大多以江浙籍为主体 。当时上海的发展为画家提供了生存甚至致富的条件 。所以,画家们纷沓而至 。
可以说,当时海上画派创作风格迥异,呈现百花齐放的形态 。其原因也因为上海这个大都市审美的复杂性 。上海有新兴的资本家,有巨商,有洋行的买办,有愚公的旧官僚,有新兴的知识分子,有家产殷实的工商地主等等,他们是有着不同经历和审美的买方,更是画家的衣食父母 。中外、新旧的审美,各阶层的审美,构成了迥异的买方主张 。他们的兴趣和审美需求,决定着画家画什么 。为此参差不齐的审美需求,成就了海上画派可俗可雅的结果 。同时在形象、色彩、构图等方面也出现新的探索 。而同时西方绘画大规模东来的立足点在上海,对传统的中国绘画造成了冲击 。在雅俗间周旋自如,把中西结合或称“洋为中用”的火候拿捏的恰到好处 。这对于来上海发展的画家,是极大的考验 。
随后,从最初的上海以谋生计的画家群,发展成一个生机勃勃、活力四射的庞大画派,从最初迁就、讨好买方到用自己独特的审美和鲜明的艺术改变来买方,使买方心诚悦服地接受画家的审美 。正式一批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创作方法,并以此声名卓著的大画家,促成这一结果 。
近些年,海上画派画家的作品成为各大拍卖行的及藏家们炙手可热的关注和追捧 。那接下来着重介绍以下几位代表性画家:
(三)
1、吴昌硕(1844-1927),原名俊,后改俊卿,字昌硕,又字仓石,号缶庐、缶道人、苦铁,又署破荷、大聋等,浙江安吉人 。诗、书、画、印皆精,为一代艺术大师,近代六十名家之一 。西泠印社首任社长 。
吴昌硕 牡丹图 135×33cm 福建东南2017春拍
《牡丹图》为吴昌硕七十八岁时所画作品,落款“辛酉年十一月朔呵冻写”,可见作品是天气绝寒时所作,但我们从画面中看到的,则是一派生机盎然、春光熠熠的景象 。吴昌硕以写意手法,在画面中绘两丛牡丹花,正中花朵绽放正盛,吴昌硕以红、黄颜料自如调和,不拘一格又充满了收放自如的灵性,在一朵牡丹花上表现出和谐的色彩变化,其用笔之老辣豪放,令人不由得为之精神一振 。而叶片以汁绿调和藤黄、赭石等,展现出牡丹枝叶调和之中又有变化的色彩,使得画面充满了色彩变化的韵律,而丝毫不显得板滞,同时,吴昌硕对于色彩酣畅自如的掌控也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即使运用了如此丰富的色调,整件作品也显得繁而不乱,神气焕发 。题款写道“似朱老匏老年之作”,此处的“朱老匏”指的是清乾隆初年江都布衣朱冕,其字老匏,工诗画,善书 。这件作品同样是吴昌硕拟朱老匏的笔意所作,同样以“古劲无匹”的笔意呈现出了“国色天香绝世姿”的国花风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