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采轶事趣闻,任职过的每个地方,都会将他列入当地名宦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在浩如烟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家风家训犹如一朵朵晶莹的浪花,饱含着历史的传承,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可以说,家风就是社会风气的缩影 。古人极为重视家庭教育和管理,历史上有名的家风家训很多,如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诫子书》、南北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宋代司马光的《家范》,明代朱柏庐的《朱子家训》、清代林则徐的《十无益》等等 。
论古代家训的知名度,以《颜氏家训》为最,而能够与其相提并论的,则是袁采的《袁氏世范》了 。对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给予的高度评价可作佐证:“其书于立身处世之道,反覆详尽 。所以砥砺末俗者,极为笃挚……大要明白切要,使览者易知易从,固不失为《颜氏家训》之亚也 。”
那么,袁采究竟是何人?《袁氏世范》又是怎样的一本书呢?
袁采(?-1195),字君载,南宋官员 。据《衢州市志》(天启版)记载,袁采为“三衢人”,袁采在《袁氏世范》自序中落款也是“三衢梧坡袁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温州先贤图谱》则表述为“信安人” 。从历史表述习惯来看,三衢、信安即指衢州,梧坡可能是袁采的号 。因此,袁采为衢州人是肯定的 。另据《常山县志》(嘉庆版、光绪版)记载:袁寀,圆通寺前人,由荐辟任四川转运使 。这两版《常山县志》是目前史存仅有的标注袁采具体籍贯的文献 。古文中“寀”与“采”互通,袁寀与袁采都是宋代衢籍官吏,两者同一人的可能性极大,如果事实确凿,袁采则为常山人无疑,可惜尚无更多的史料印证 。
综合《衢州志》(天启版)、《乐清县志》(永乐版)、《政和县志》(民国版)、《徽州府志》(弘治版)等文史资料,可以大体了解袁采生平为官之履历:南宋隆兴元年(1163)考取进士,乾道四年(1168)任江南西路袁州萍乡县(今江西萍乡市)主簿,淳熙五年至十年(1178—1183),任浙江东路温州乐清(今浙江乐清)县令,淳熙十年(1183)调任福建路建宁府政和县(今福建松政),绍熙元年(1190),又迁至江东路徽州婺源县(今江西婺源) 。后来,官至监登闻检院,隶属于谏院 。
袁采担任县官期间,坚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人廉明刚直,恪己奉公,平时留心吏治,力改弊政,减税安民,政声颇佳,当地百姓无不称善,社会风尚为之一清 。南宋绍熙年间,杨万里奉命督查考核地方官员政绩时,对其做法大加赞赏,建议朝廷提拔重用 。他在《荐举徐木、袁采、朱元之、求扬祖政绩奏功》(《诚斋集》七十卷)一文中提到:
奉议郎知徽州婺源县袁采,三衢儒先,州里称贤,励操坚正,砥行清苦,三作壮县,皆腾最声 。及来婺源,察见徽之诸邑其敝之尤者,专以纠法为理财之源流,广开告讦之门,每兴罗织之狱,大者诬曾参以杀人,次者谤陈平之帷簿,至其小者,不可殚举 。采首摘其敝,白之监司太守,请痛禁止,自是诸邑之民,皆得安堵 。
袁采的拳拳爱民之举,赢得了百姓发自内心的爱戴和拥护,因此袁采任职过的每个地方,都会将他列入当地名宦祠,定期奉祀祭拜,这在清代《乐清县志》和民国《政和县志》里都有记载 。
袁采能文善画,著作颇丰,曾撰有《乐清志》《政和杂记》《县令小录》《信安志》《阅史三要》《经权中兴策》《千虑鄙说》《经界捷法》等 。在乐清从政期间,袁采曾三入雁荡山实地考察,撰写《雁荡山记》一篇,记叙了当时的雁荡名僧、建寺及新辟景观的史料,并将所作之画刊于县志,纠正了雁山图的误差,为雁荡山开发作出巨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