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谁是赵匡胤陈桥兵变的幕后策划人是谁?

一个皇帝死后,即位的皇帝要给前任编写传记,这种官修史书称为《实录》 。因此,太祖赵匡胤死后,赵光义就给哥哥编修了一本传记,史称《太祖实录》 。
史料记载,在修完这本传记后,因为对这本《太祖实录》不满意,赵光义一共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编纂,除了增加“金匮之盟”这种崭新的内容外,这个修改过程更是旷日持久 。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开始修改,一直到他的儿子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年),这本书籍才最终修订完成 。
宋朝编纂的《太祖实录》有两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是太宗时期的原始版本,叫作《旧录》;另一个版本,是三次修改后的版本,叫作《新录》 。
那么,这里问题来了,既然有“金匮之盟”这件事情,且还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事情,为什么《旧录》里没有这个内容,反而还需要《新录》来增加呢?
这个问题,不说自明 。
可惜的是,由于战乱不断,如今《旧录》《新录》全都失传了,我们已经看不见了,但是幸运的是,宋朝的史学家李焘看见了,他还把这两个版本的历史文献全都记录到了自己的《续资治通鉴长编》里 。
在《续资治通鉴长编》记录里,我们终于明白了,为了迎合圣意,负责编纂《新录》的史学家们,他们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对原有的《旧录》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改和掩盖 。
现在,就让我们参考《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记录,来还原那段“赵光义修书”的历史 。
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在“斧声烛影”中神秘逝世,虽然死因不明,但是记录赵匡胤一生的《太祖实录》的编纂工作,却被提上了日程安排,开始紧锣密鼓地进行了 。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赵光义命令翰林大学士李昉、扈蒙等修编《太祖实录》,收集当时的所有史学集料,并对那些“不符合当时历史”的文献予以销毁,绝不保存 。
所以,当时记录那段历史的原始文献,就全都被赵光义销毁了 。
然而,即便把历史“修改”成了这样,赵光义对这次编纂的书籍,还是非常不满意 。
淳化五年(994年),赵光义对宰相们说道:“太祖朝的事情,这才刚过去几天呀,你们看看《实录》中的记载,又粗糙,又简略,该写的没有写,该记的没有记,还是让史官们重新编纂吧 。”
随后,赵光义润了润喉咙“语重心长”地说道:
“太祖是承受天命,最后登基称帝,这可不是耍阴谋、玩诡计的结果 。他也不是曹操、司马懿那类天天处心积虑、就想篡夺皇位的奸雄,而且太祖对周室忠心耿耿,这个地球人都知道,所以咱们不能这么写历史 。”
“特别是‘陈桥兵变’这件事情,更不能如此草率记录,应该好好收集资料,重新增补完整 。”
俗话说“听锣听声、听话听音”,赵光义的这番话,虽然表面上是说文献太少,资料不全,但实际上,傻子都知道他意欲何为!
【解密:谁是赵匡胤陈桥兵变的幕后策划人是谁?】“我哥哥顺应天命,登上皇帝宝座这样的大事,怎么能少了我?这个里面,怎么能没有我的功劳?”
这,才是赵光义的真正心声 。
前面介绍了,由于史料匮乏,《旧录》《新录》的丢失,当时《太祖实录》如何记载的陈桥兵变这件事,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 。但以今日所见之文献,最早记录“陈桥兵变”这件事情的文献,是司马光的《涑水纪闻》 。
在司马光这本史学笔记中,关于陈桥兵变的故事,我们在第一卷里面,已经详细阐述过了,这里不再多言,我们唯一知道的是:
在《涑水纪闻》的记录里,“陈桥兵变”时确实出现了赵光义的影子,只是不太重要而已,赵光义仅仅就一场戏,也就四个字:入白太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