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各国如此混乱,其根源是什么( 二 )


光看中国的历史,会觉得贵族政治注定短命,无解 。可欧洲的贵族社会,怎么就能前前后后维持一千多年?
其实他们是托了一夫一妻制的福 。欧洲的贵族再使劲儿繁衍,也没春秋贵族这么多孩子 。他们的贵族没有儿子,女儿可以当继承人,儿女都无,就找别的亲戚继承 。看似人丁不兴旺,其实正好实现可持续发展 。
当然,欧洲的长子继承制度也比中国的严格 。长子继承父亲全部家当,其余的出去当骑士,靠打仗挣家业,这样就没有“三桓”一类的问题 。欧洲贵族只有一个老婆,没有嫡不嫡的区别,最多是私生子问题 。
鲁昭公二十五年的动乱,就是上面说的这四种公族成员——老贵族、新贵族、当朝公子、三桓支庶,对三桓族长一致不满,最后引发战争,结果被三桓联合打了个惨败,一大群新老贵族和小公子簇拥着鲁昭公逃往齐国 。
至于鲁昭公本人,史书记载他智商偏低,一直是十来岁少年的心智状态,贪玩,性情无常 。他干过的最不合常理的事,是娶了吴国一位公主做夫人 。因为吴国是蛮夷,同时又宣称自己的始祖是周文王的大伯、二伯,这就和鲁国国君是同姓了,同姓不能结婚 。
本来,历代鲁君的夫人都要有周天子的册命,才算确定正式合法的婚姻关系,就像欧洲中世纪的国王们结婚,必须得到罗马教皇的书面同意 。鲁昭公娶吴国夫人,自知理亏,一直没敢向周天子申请册命,从法理意义上说,他这个夫人是非法的 。有了这个尴尬,此后鲁国的历代国君再娶夫人,也不好意思向周王申请册命了 。
以鲁昭公这种智商,自然应付不了和三桓的争端,他被一群身边人裹挟着,稀里糊涂打起了内战,直到兵败出逃,客死异乡,都在被人利用 。
本文节选自:《孔子大历史》
随孔子游历春秋,由贵族解读华夏
《孔子大历史》,为你讲述圣人与其背后的时代风貌
五霸七雄相继登场,诸子百家竞相活跃,春秋之际,华夏文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独特的贵族政治与社会风貌构成了其主要特征 。孔子的一生,见证着春秋末期的变革时代,见证着贵族社会的兴盛与衰落 。
《孔子大历史》便是一部书写变革时代的历史长歌 。该书是继2018年上市便斩获多项大奖,深受读者喜爱的《南北战争三百年》之后,作者李硕的又一力作 。作为新生代青年历史写作者,李硕擅长于以生动、流畅的文字进行历史写作,同时,他也屡发独到见解,给人启发 。在新书《孔子大历史》中,李硕将历史叙述的关注点聚焦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晚期,在对孔子的一生进行了生动书写的同时,还对春秋贵族时期的整个时代风貌进行了整体性的描绘 。《孔子大历史》语言轻松、通俗,用非常“读者友好”的写作方式写就 。同时,《孔子大历史》也不乏颇具创新的见解与观点、详实有据的史料考证 。这样一本能够面向大众读者的靠谱的历史作品,着实不可多得 。
细描圣人生活世界,还原孔子生平真相
【春秋各国如此混乱,其根源是什么】我们通常的印象中,孔子是一位道德圣人,高高在上 。但实际上,他也有着如普通人一般的人生经历 。在《孔子大历史》中,作者正是去除了这层后人加于其上的“圣人”面纱,还原孔子最真实的生活经历,并仔细揣摩孔子在各种情况下的心理与情感状态——他的喜怒哀乐与忧惧,他的困惑、纠结与执着——为我们描绘出一个真实而又鲜活、生动的孔子 。孔子以没落贵族遗腹私生子的身份出生,生前父亲就已去世 。他自小在外婆家成长,没有什么身份与地位 。直到15岁左右,通过停棺葬母,才被孔氏家族接纳,从此孔子进入了贵族社会圈子,人生实现了巨大的转折 。之后,孔子接受着贵族式的教育,成年后开始做官,一步步做到鲁国最大的官“大司寇行摄相事”,同时也见证了春秋末期各国内政外交的风云变幻与奇闻轶事 。但他很快就被鲁国贵族冷落,被迫辞职 。在孔子仕途沉浮的表象背后,实际上隐藏着鲁国贵族之间的利益纠葛与冲突,以及春秋晚期各国之间的“国际关系” 。遭遇政治失意后,孔子开始周游列国,途径齐、卫、郑、陈、蔡、楚等国,但都没有寻找到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 。晚年回到鲁国后,孔子潜心整理诗书 。他的思想经弟子与后人的传承与解释,流传后世 。与政治上的失意正相对照,孔子在思想与学说上在后世成为了首屈一指的“至圣先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