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奸还是滥杀?朱元璋大肆诛杀功臣的真相( 三 )


岂料如此“盘根错节”,却顷刻覆灭 。
覆灭的开始是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十月开始,先是胡惟庸因儿子坠马怒杀马车夫,遭朱元璋追查,继而占城国入贡,胡惟庸却未及时上报,朱元璋震怒,下令追查,一追查就“顺藤摸瓜”,大批党羽被查出,加上胡惟庸同党御史中丞涂节临事惊慌,找朱元璋“自首”然后撒网抓人,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陈宁,涂节等首犯被杀,“人死账不烂”,追查余党的工作之后持续了数十年,包括费聚,陆仲亨,唐胜宗等“开国功臣”皆被屠戮,最后被杀的,是洪武二十一年(1390年)被满门抄斩的开国六国公之首李善长 。胡惟庸死后不到一个月,朱元璋即废除丞相制,从此建立了高度独裁的统治 。
震撼洪武朝的胡惟庸案,持续近十年,处死一万五千人,几乎都是开国功臣宿将,但请注意,虽也有诸如太子朱标的授业恩师宋濂这样的无辜者(被流放),但大多数牵涉其中的,多是“淮西派”李善长一脉的文人以及中层军官 。而说到屠杀的原因,观胡惟庸的行为以及诸多功臣的劣迹,固然该死,但真正的目的,却还在朱元璋的一句话:“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对刘基念念不忘,因刘基足够洞穿一切的眼光,对胡惟庸的荣宠甚至放纵,只为放线钓鱼,一网打尽 。对李善长的秋后算账,则是要根绝后患 。彻底掐灭淮西一脉文臣 。一切,都为了直接掌控到那一人之下的权力---相权 。李善长,刘基,胡惟庸,只是他实现“躬览庶政”目的的小棋子 。
在这里顺便说一个人:永嘉侯朱亮祖,在洪武十三年镇守广东时,与当地豪强勾结,使朱元璋冤杀番禺县令道同,朱元璋察觉后,被逮捕入京,父子二人在金殿之上被朱元璋持鞭活活“抽死”,死后竟也被归入了“胡党”,胡惟庸案株连无辜甚多,而他,或许是最不冤枉的 。

要“躬览庶政”,除了“相权”外,与之同等重要的,就是军权,由此有了另一大案---蓝玉案 。
其实早在蓝玉事发前,屠戮的“前奏”就打响了 。此时已是洪武朝中后期,战功卓著的徐达,李文忠两位“大帅”早相继病故,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刚刚在辽东会战里迫降了北元太尉纳哈出,为大明收复东北大地的老帅—宋国公冯胜,因“私藏良马”之罪被逮捕,随后拘家软禁 。常年担任副帅的少壮派将领蓝玉就此“转正”,成为明军中的第一人 。次年,蓝玉,王弼率十五万人远征北元,历经风餐露宿,行进数月,终于在捕鱼儿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捕捉到北元主力,一番恶战,俘虏北元“黄金家族”宗亲3000人,士兵70000人,数日后,窜逃的北元皇帝脱古思帖木儿在瀚难河被宗室也速迭儿杀害,残喘漠北的北元帝国彻底灭亡,其后,蒙古分裂成瓦剌,鞑靼,兀良哈三大部,虽在其后200年间也曾骚扰中原,却终未再成明廷致命威胁 。捷报传来,朱元璋大为高兴,赞道:蓝玉,“吾之仲卿,药师也” 。以汉朝名将卫青,唐朝名将李靖将之比拟,可谓圣眷正隆 。
但功勋卓著的蓝玉终复制了胡惟庸相同的脉络 。大胜之下,横暴贪婪之性尽露无余,先是贪占缴获的北元物资,继而强暴了北元太子妃,回师路上又炫耀武力,强攻边关隘口 。朱元璋下诏褒奖,却嫌封赏太少,张口质问:“难道我的功劳不足封太师吗?”行为之骄横固然不可思议,但联系他之前鞭打御史强占民田的“光荣事迹”,可见这是他的“真性情” 。对这真“性情”,朱元璋如对胡惟庸一样表现了极大的“宽容”,封其为“凉国公”,但一个“凉”字,却也为后面的“秋后算账”埋下伏笔,蓝玉却全然不知,之后几年,他陆续平定了云南少数民族造反,又率军西征哈密得胜,大明四方总算“天下太平”,蓝玉的灾祸,却从此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