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之咒留给人们的悬疑与魔性引力



罗布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湖泊 。由于形状宛如人耳,罗布泊被誉为“地球之耳”;又被称作“死亡之海”,又名罗布淖(nào)尔后来经过地质工程者的改造,这里变成了“希望之城”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迅速干涸,后成为探险乐园,吸引众多人口先后前去探险,同时也给众人留下太多悬疑 。
干涸之谜
关于罗布泊的干涸时间,始终是一个悬而未决的谜 。作为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地带,这里曾是一片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这里曾拥有一个人口众多的楼兰王国 。
罗布泊湖的上游共有5 条河流,其中孔雀河和塔里木河是它的主要水源 。有人认为,1940 年,罗布泊上游的孔雀河水流减少,这导致罗布泊湖体收缩后消失;也有人表示,在上世纪60 年代初期,因为塔里木河下游修筑水库,孔雀河上先后筑起多道堤坝,使得罗布泊日渐干涸 。1972 年,美国宇航局发射的地球资源卫星拍摄下干涸的罗布泊湖卫星图,因此,许多人认为罗布泊的干涸时间为1972 年 。


罗布泊“大耳朵”卫星照
这一次,通过29个专家的共同努力之下,谜底终于揭开 。“罗布泊干涸的时间,是1962年 。”夏训诚告诉采访人员 。他翻出一本期刊,上面刊登着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济1959年在罗布泊湖上划橡皮船测量水深的照片 。那时,罗布泊刚经历了1958 年的一场特大洪水,照片中的罗布泊水波荡漾,水域面积达到5000 平方公里 。此次科考,夏训诚邀请已经78岁高龄的赵老重访现场,再次来到罗布泊,赵济证实了当年的确是在位于罗布泊北岸的孔雀河三角洲拍摄下那张照片 。


罗布泊湖崎岖地形
如此大面积的水域,为什么短短三四年就干涸了?通过这次科考,夏训诚终于得出结论:罗布泊是一个宽而浅的湖面,湖底平均离地面仅三米 。这么浅的湖,水体变化会非常快 。夏训诚进一步以罗布泊附近的博斯腾湖为佐证,这个内陆湖紧挨着罗布泊,位于罗布泊正西面 。据夏训诚介绍,博斯腾湖在没有任何水源补充的情况下,一年湖水深度因蒸发可减少1 米 。由此可见,罗布泊在短短三四年时间里完全干涸就不足为奇 。
游移之谜
最早到新疆考察的中外科学家们曾对罗布泊的确切位置争论不休,最终问题没有解决,却引出了争论更加激烈的“罗布泊游移说” 。此说是由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提出的,他认为罗布泊存在南北湖区,由于入湖河水带有大量泥沙,沉积后抬高了湖底,原来的湖水就自然向另一处更低的地方流去,又过许多年,抬高的湖底由于风蚀会再次降低,湖水再度回流,这个周期为1500年 。
斯文·赫定这一学说,虽然曾得到了世界普遍认可,但对此质疑反对者也不在少数 。近年来,我国科学家根据对罗布泊的科考结果,也对罗布泊游移说提出了质疑和否定 。然而对这一问题的争论,使人们对罗布泊这个幽灵般的湖泊,更加感到扑朔迷离了 。
大耳朵之谜
就在人们对罗布泊一个个未解之谜争论不休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1972年7月,美国宇航局发射的地球资源卫星拍摄的罗布泊的照片上,罗布泊竟酷似人的一只耳朵,不但有耳轮、耳孔,甚至还有耳垂 。对于这只地球之耳是如何形成的?有观点认为,这主要是50年代后期来自天山南坡的洪水冲击而成 。洪水流进湖盆时,穿经沙漠,挟裹着大量泥沙,冲击、溶蚀着原来的干湖盆,并按水流前进方向,形成水下突出的环状条带 。正因为干涸湖床的微妙的地貌变化,影响了局部组成成分的变化,这就势必影响干涸湖床的光谱特征,从而形成“大耳朵” 。但也有人对此持不同观点,科学家们众说纷纭,争论不已,也许对于罗布泊的争论永远都不会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