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盲目批判科举的时代科举制度的价值意义

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科举制度培养了大批人才
因为这一制度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 虽然这些人才最后能通过考试进入仕途的为数不多 , 但是客观上却在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懂语言、懂古文 , 能读会写 , 虽然很多人最终不能做官 , 但是还可以有很多其他的选择 。比如李时珍成了著名的中医 , 还有人当了教师 。
中国古代科举客观、公平、公正三原则仍然值得借鉴
科举制的发明 , 摒除了权力的干扰 , 保证选拔的公正、公平 。科举制另一个重要功能 , 是保持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 使“底层”可以通过苦读考试升至“上层” 。科举虽已废除百年 , 但它所体现的考试、选拔人才的客观、公平、公正 , 仍值得借鉴、承继 。在无法限制不正当权力的时候 , 只有严格考试才最为公平 , 为“底层”提供了改变命运的可能 , 虽然弊端明显 , 但别无选择 。
科举制历史作用:为平民提供参与权力的平台
科举制度废除一百年了 , 百年来人们一直对它褒贬不一 。其实 , 当我们冷静、科学、理性地对它重新审视 , 不难发现 , 它蕴涵着十分珍贵的可供借鉴的基本原理——选考 。所谓选考 , 即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它与现代西方人事行政学中的“考选”(Selection)概念大体相同 。以上的各项制度 , 自宋以后一直沿用 。而这些做法 , 即便在当今考试中 , 仍然不失其使用价值 。
学者:是时候终结盲目批判科举的时代了
理论上说考试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才方式 , 但实际上却找不到更好的可操作的公平竞争方式 , 而考试的办法至少可以防止最坏的情况出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经过千百年中多次对比实践 , 证明科举考试远比其他选材方法来得公平和有效 , 科举制才能历久不废 。在科举制百年祭的当口 , 我们有理由而且也有必要提出:终结盲目批判科举的时代 , 此其时也 。
将科举妖魔化的时代
在1905年废科举前夕 , 许多进步人士已批判过科举制 , 特别是激烈地抨击八股文这种科举考试文体 , 康有为甚至认为清末割地赔款都是八股之过 。可以说 , 明末以来批判科举制的矛头基本上都是对准八股文的 , 是八股文拖累了整个科举制度 。邓嗣禹便认为清末废科举之原因 , 一为八股文之反动 , 二为外患之刺激 。(注: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 台北学生书局 , 1967年版 , 第268页 。)尽管在1901年以后 , 八股文已先被废去 , 但人们对科举制的坏印象已经形成 , 向近代文官考试制度转型的努力还未实现 , 科举制便已被彻底废去 , 以至于很少有人知道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两科的考试内容已和现代文官考试或公务员考试基本相同;以致人们一提起科举 , 就想到八股文 , 就觉得科举是一个坏东西 。
废科举后的100年 , 大体上可以说是将科举制妖魔化的时代 。由于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 , 许多人对科举的认识遵行这样的逻辑:因为科举制很坏 , 所以才会被废除;因为科举制被废 , 所以科举制肯定很坏 。在清末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中 , 在科举制度走投无路的情况下 , 废止科举是历史的必然 。但是 , 不能因为科举制被废了就将其说得一无是处 , 就将各种罪责都归结到科举制的头上 。当对中国的官场腐败、科技落后、割地赔款无法找出更好的解释的时候 , 委罪于科举制是一种常见的思路 , 但却是一种简单化的做法 。科举取士利弊兼具 , 且影响重大而复杂 , 向来是传统社会关注和议论的热点问题 , 赞美与批评者都很多 。然而 , 现代人在对待科举的态度上 , 存在着一种简单片面地划分历史人物进步与否的办法 , 凡是批评科举的则说明其进步而受到肯定 , 若说科举好话则属于落后人物 。同一个人的不同言论若是反科举的 , 则是进步的、有见识的 , 若是肯定科举的言论 , 则属于落后的、没有批判精神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