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载铸就大国重器 北斗系统揭开全新篇章

中新社北京6月23日电 题:20年锻造大国,北斗系统翻开新篇章
作者郭超凯
“江汉纵横,北斗横直 。”自古以来,北斗七星就像天河中的灯塔,吸引着人们灼热的目光,辨明方向,谋划四季 。
6月23日,中国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最后一颗北斗三号卫星 。至此,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已全面完成 。
如果从2000年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的发射算起,中国在过去20年中成功发射了59颗北斗导航(实验)卫星,发射44颗,成功率100% 。
p>
20年来,中国航天员自力更生、攻坚克难,在太空部署北斗“大棋局” 。如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从遥不可及变成了自主 。
中国早在1980年代就开始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卫星导航系统发展道路 。1983年,以“两弹一星”创始人、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方云为代表的专家学者提出了利用地球同步轨道两颗卫星测量地面和空中目标的设想 。定位系统的概念逐渐清晰 。
基于双星定位,中国北斗遵循先主动后被动、先区域后全球的“三步走”战略,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卫星导航系统的道路 。
自诞生以来,北斗系统就与“三”结下了不解之缘 。
北斗工程实施“三步走”战略 。按照计划,中国将在2000年底建成北斗一号系统,为中国提供服务;北斗二号系统将于2012年底建成,为亚太地区提供服务; 2020年建成北斗三号系统,服务全球 。
【二十载铸就大国重器 北斗系统揭开全新篇章】正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下属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卫星总设计师谢军所说,北斗一号打破了国外垄断技术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基于双星定位原理的区域有源卫星定位系统;北斗二号攻克了以导航卫星整体技术和高精度星载原子钟为代表的多项关键技术,让卫星导航系统的“心脏”跳动中国心跳;而北斗三号更是遥遥领先,开启了从平行到领先的旅程 。
在美国GPS、俄罗斯、欧洲伽利略等导航系统部署单轨卫星星座的背景下,中国北斗独树一帜,采用三颗轨道卫星组成混合导航星座 。
北斗三号系统星座由 3 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 (IGSO) 卫星、24 颗中地球轨道 (MEO) 卫星和 3 颗地球同步轨道 (GEO) 卫星组成 。这种不同类型轨道的混合星座是北斗系统独有的,是国际首创,可以有效增加亚太地区可见卫星的数量 。

二十载铸就大国重器 北斗系统揭开全新篇章

文章插图
作为国产卫星导航系统,北斗系统也有很多其他导航系统不具备的优势 。短信服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
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地震 。震中20多个小时没有映修的消息 。冲破死亡线,冲上去的官兵们,第一时间通过北斗系统发出了一百多字的短信,每一个字都弥足珍贵 。在地面通信信号盲区或其他通信方式失效后,北斗短信服务成为了危急时刻挽救生命的最后“安全线” 。
回首往事,有无数精彩瞬间值得铭记 。1994年北斗一号系统立项,2000年完成北斗一号试验系统,2007年发射第一颗北斗二号卫星,2012年完成北斗二号区域系统,核心星座部署2019年北斗三号全球系统完成...
20年不平凡的历史,足以让一个蓝发青年蓬勃发展 。以杨长风、谢军为代表的北斗人与北斗工程共同成长 。作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项目的总设计师,杨长风如今已是雪色双鬓 。全程参与或主持了三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示范设计、工程建设和组织管理,一路见证了北斗的成长 。
20年的光辉岁月,中国完成了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北斗三号第三代系统的建设 。北斗系统彻底打破了核心部件长期依赖进口,受制于人,锻造“中国魂”,最终成为“大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