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为何从亲近儒臣转变为宠信能搜刮的酷吏?

【忽必烈为何从亲近儒臣转变为宠信能搜刮的酷吏?】泰极否来 。南宋政权终得消灭,但支撑大元帝国骇人*事行动的财源日渐枯竭 。在年近古稀的肥胖帝王忽必烈眼中,谁能为帝国搜刮更多的金钱,谁就是真正的“忠臣” 。
1279年,元朝大*把南宋送进坟墓的同时,它自身千疮百孔的财政问题,也更显突出 。
忽必烈像忽必烈当王子时代及治国早期,对儒生比较亲近 。1242年,汉族和尚海云禅师携弟子刘秉忠至漠北 。忽必烈召见二人,问:“佛法中,有安天下之法否?”海云禅师回答:“宜于天下大贤硕儒中,求问古今治乱兴亡之事 。”忽必烈很高兴,遂留刘秉忠于身边为参谋 。刘秉忠虽释门中人,却通《易经》、儒术、天文,至于地理、律历等等,无一不精 。这样的人才,深为忽必烈所喜 。同年,汉族儒士赵璧、王鹗等纷纷加入忽必烈幕府,为他宣讲《孝经》、《书经》等经书 。特别是王鹗,乃被蒙古所灭金朝的末代状元,饱学硕儒,道德文章,皆有所观 。青壮年时代的忽必烈很用功,常听王鹗授业至夜深,感慨说:“我虽未能即行汝言,安知异日不能行之耶!”可见,拳拳向儒之心,是忽必烈当时真实状态 。1252年,从前仕金的汉族士大夫张德辉、元好问二人觐进忽必烈,奉请他为“儒教大宗师”,作为“黄金家族”的重要成员,忽必烈“悦而受之” 。这一举动有两种意义:其一,蒙古贵族首次显现出对儒家思想的真诚向往;其二,儒士文人渴求蒙古贵族的政治保护 。而后,姚枢、窦默、许衡等汉人儒士也入忽必烈藩邸,成为这位蒙古王爷手下得力的参谋顾问班子 。1260年,忽必烈称帝于开平,汉族谋士,特别是刘秉忠,出力尤多 。无论是典章、制度、开国国号、都城兴建、*制章服、朝仪礼制,均肇自这位亦儒亦释亦道的汉族文士 。当然,开国之时在“庶务”方面出力最多的,还有日后因亲家李璮造反被处*的汉人儒士王文统,“凡民间差发、宣课盐铁等事,一委(王)文统裁处 。”可见,无论是“上层建筑”还是“经济基础”,大元朝廷的儒家印记相当明显 。
为了使得以儒治国的政治方针得到贯彻和延续,忽必烈在培养接班人方面也下了很大功夫 。七八岁开始,忽必烈的独生子真金即接受儒学教育 。十岁时,汉族大儒王恂又被忽必烈派去教授真金的学业 。王恂不仅向真金灌输儒家传统经书,也向他宣讲“善恶得失”和亡辽亡金的历史教训等“深切世用”的“案例” 。少年时代所受的教育,是人生最重要的教育,这养成了日后皇太子真金纯粹的儒家理念,使他成为大元朝廷“儒臣”派的当然代表 。忽必烈出于切实考虑,对于蒙古贵族后裔的儒家教育也狠抓不放松 。1265年,蒙古贵族安童(木华黎四世孙)得任中书右丞相,忽必烈便派大儒许衡为安童之师,由此,安童日后也成为“儒臣”派的中坚分子 。所以说,大元朝廷中的儒臣派,不仅仅是亡辽亡金亡宋的汉族知识分子,还包括真金这样的“储君”以及安童等蒙古勋贵 。
忽必烈对儒臣特别是汉人臣士的信任危机,随着1262年山东李璮之乱的爆发而点燃 。与李璮有姻亲关系的王文统被后,不少儒臣也受到牵连 。惊惶之下,汉人将领史天泽也被迫交出兵权 。由此,忽必烈心中对汉人、儒士的不信任感日益加剧 。同时,由于灭宋战争以及对付西北蒙古宗室王爷的挑衅,忽必烈的银库日益枯竭 。打仗要花钱,平乱要花钱,拉拢蒙古贵族*亲所支出的大笔赏赐也要花钱,因此,“财臣”日渐任用,阿合马等色目人因能够为忽必烈敛财,日渐得到宠遇,这些人也成为忽必烈平衡朝臣活动权力的有力砝码 。特别是随着南宋的灭亡,大元已无任何真正有力的敌对势力,儒士不再具有昔日的重要性,黄金白银,成为忽必烈最大的心头渴恋 。所以,阿合马、卢世荣、桑哥三个敛财高手,陆续成为忽必烈的宠臣,为害二十余年,搜刮财赋,横征暴敛,搞得天下*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