袴

文章插图
【袴】袴 kù 形声 。从衣,从夸 。“衣”指“被”、“覆” 。“夸”为“跨”省 。“衣”与“夸”联合起来表示“便于跨马骑背的腿衣” 。本义:腿衣 。
基本介绍词目:袴
拼音:kù
意义:腿衣
解释:联合起来表示便于跨马骑背的腿衣
类型:形声
其他:衣指被,夸为跨省 。
详细释义【反切】苦故
袴

文章插图
东晋张僧繇所画着袴褶的晋朝武士【汉字上古音罗马字】kh?aas【汉字中古音罗马字】khuo【日文音读】コ【日文音读罗马字】ko【日文训读】はかま【日文训读罗马字】Hakama史书解释英译:leggings 。“袴”同“绔” 。绔字从糸从夸,夸亦声,“糸”指丝帛,“夸”为“跨”省 。“糸”与“夸”联合起来表示“以丝帛缠裹双腿,以便跨马骑背” 。本义:绑腿布 。绔在汉代以前就已出现,是汉族传统服饰之一,属于汉服系统 。《说文解字》解释为:“绔,胫衣也” 。《释名·释衣服》说:“袴,跨也,两股各跨别也 。”后来开始写作“袴” 。《史记·赵世家》夫人置儿绔中 。又《司马相如传》绔白虎 。《前汉·景十三王传》短衣,大绔,长剑 。《后汉·廉范传》平生无襦,今五绔 。《淮南子·原道训》短绻不绔 。晋朝崔豹《古今注》云:“袴,盖古之裳也 。周武王以布为之,名曰褶 。敬王以缯为之,名曰袴,但不缝口而已,庶人衣服也 。到汉章帝,以绫为之,加下缘,名曰口 。常以端午日赐百官水纹绫袴,盖取清慢而理人 。若百官母及妻妾等承恩者,则别赐罗纹胜袴,取其曰胜 。今太常二人,服紫绢袴褶,绯衣,执永龠以舞之 。又时黄帝讲武之臣近侍者,朱章袴褶 。以下属于鞋 。”「裳又前三幅,后四幅,开两边,露里衣,是以须衽 。属衣两旁垂之,以掩交际之处 。」「袴褶之制,未详所起 。近世凡车驾亲戎、中外戒严服之 。服无定色,冠黑帽,缀紫褾,褾以缯为之,长四寸,广一寸,腰有络带以代鞶 。中官紫褾,外官绛褾 。又有纂严戎服而不缀褾,行留文武悉同 。其畋猎巡幸,则惟从官戎服带鞶革,文官不下缨,武官服冠 。」「袴褶魏、晋以来,以为车驾亲戎,中外戒严之服 。晋制虽有其说,而不言其制 。然既曰戒严服之,必戎服也 。至隋炀帝时,巡游无度,诏百官从行服褶袴,军旅间不便,遂令改服戎衣为紫、绯、绿、青之服 。则所谓袴褶者,又似是褒衣长裾,非鞍马征行所便者,与戒严之说不类 。唐时以袴褶为朝见之服,开元以来,屡敕百官朝参应服袴褶,而不服者令御史纠弹治罪 。盖以为六品以下之通服,韵书训褶为袴,又为袷也 。然袴,裳也;袷,衣之交领也 。则不知所谓袴褶者一物乎?二物乎?《唐舆服志·群臣服》条内有绯褶大口袴,则似是二物 。然不知所谓绯褶者衣乎?裳乎?当俟精识考古之士而订之 。」另有“秦始皇巡狩至海滨,亦有海神来朝,皆戴抹额绯衫大口袴,以为军容礼,至今不易其制”。《晋书·舆服志》:“弓弩队各五十人,黑袴褶” 。袴褶后来成为专门的骑兵骑服和武士服 。南朝萧齐王朝的皇帝萧宝卷「拜爱姬潘氏为贵妃,乘卧舆,帝骑马从后 。着织成袴褶,金薄帽,执七宝缚槊,戎服急装,不变寒暑,陵冒雨雪,不避坑阱」,又「学乘马于东冶营兵俞灵韵,常着织成袴褶,金薄帽,执七宝槊,急装缚袴」 。历史上,有关袴最着名的记载就在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韩信“胯下之辱” 。太史公有云:“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三国志·吴·吕范传·注·江表传》云:“范出,便释褠,着袴褶,执鞭,诣阁下启事,自称领都督 。” 还有一个出名的成语叫“纨绔子弟”就是出自《汉书·叙传上》:“数年,金华之业绝,出与王、许子弟为群,在于绮襦纨袴之间,非其好也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有:“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又见于《宋史·鲁宗道传》:“馆阁育天下英才,岂纨绔子弟得以恩泽处耶?” 。宋代苏轼《五禽》中有诗云:“溪边布穀儿,劝我脱布袴” 。隋唐的大鼓、长鸣、横吹工人,紫帽,赤布袴褶 。金钲、棡鼓、小鼓、中鸣工人,青帽,青布袴褶 。饶吹工人,武弁,朱褠衣 。大角工人,平巾帻,绯衫,白布大口袴 。三品以上,朱漆饶,饰以五采 。驺、哄工人,武弁,朱褠衣 。余同正一品 。四品,铙及工人衣服同三品 。余鼓皆绿沈 。金钲、棡鼓、大鼓工人,青帽,青布袴褶;大角工人,平巾帻,绯衫,白布大口袴 。明初兰茂《韵略易通》则把袴解释为“亵衣”,即内衣的一种 。唐德宗十五年,袴褶之制曾被废止 。「德宗贞元十五年,膳部郎中归崇敬以百官朔、望朝服袴褶非古礼,上疏云:“按三代典礼,两汉史籍,并无袴褶之制,亦未详所起之由 。隋代以来,始有服者,请罢之 。”诏:“可 。”」袴和裈裈,古同“裩”,是一种合裆内衣 。《说文》无袴而有绔,曰:“绔,胫衣也,从系夸声(苦故切) 。”恽,《说文》:“恽,重厚也,从心军声(古浑切)恽或从衣 。”音义全异 。《诗经·秦风·无衣》“与子同泽”之泽,为此襗字 。《说文》又曰“褰,绔也,从衣寒省声,《春秋传》曰征褰与襦(去虔切)”,所以袴绔襗褰四字,音形或同或否 。但为胫衣则一 。袴〔裤〕,《释名》曰:“袴,跨也,两股各跨别也 。”《急就篇》颜注曰:“袴,谓胫衣也,大者谓之倒顿,小者谓之校口 。”裤之两股曰襱 。"(参考黄现璠着《古书解读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