袴( 二 )


袴

文章插图
当代复原袴褶《释名·释衣服》说:“裈,贯也,贯两脚,上系腰中也” 。《古今注》则云:“裈,三代不见所述 。周文王所制裈,长至膝,谓之弊衣,贱人不可服,曰良衣,盖良人之服也 。至魏文帝赐宫人绯交裆,即今之裈也 。”此外有一种裈,类似后世的短裤叉,形似犊鼻,叫犊鼻裈(注:钱大听《十驾齐养新录》卷四"犊鼻裈"条说,无裆者谓之 ,突犊声相近,重言为犊鼻,单言为突,后人加衣旁作。这是另一种解释 。),穿起来便于劳动操作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说,司马相如在临邛“身自着犊鼻裈,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 。卓王孙闻而耻之,为杜门不出 。”有学者认为袴古时指套裤,以别于有裤裆的“裈” 。《礼记·内则》:“衣不帛襦袴 。”孙旦希集解:“襦,里衣;袴,下衣 。二者皆不以帛为之,防奢侈也 。”《说文》:“绔,胫衣也 。”即是说,袴没有裆,是套在腿上起御寒作用的 。《太平御览》引《列士传》:“冯援经东无袴,面有饥色 。”又引《高士传》:“孙略冬日见贫士,脱袴遗之 。”袴可能没有裆,当绝对不意味着是开裆 。如果袴是开档的,那幺赵氏孤儿安能被藏于袴中 。如果袴仅仅是套在脚上,那幺所跨之物为何呢?袴,源自,跨,而跨的解释是“过其上” 。这里的“其”不可能空无一物 。况且裆的本意并非今天所谓之裤裆,古汉语里的裆,本身就是一种袴,在汉代称为“穷袴” 。根据史载,袴很可能来自裳的话,那幺就是把平铺的裳从底边正中间向上剪开_↑_,然后把中间分开的∧形两边前后缝起来,就成了无裆的袴 。摆幅越大的裳做出来的袴的摆幅也越大 。后来前后两幅布的设计演进为前后各两块对称的梯形布缝成,幅布越多摆幅就越大 。后来有了裆以后,就在∧形顶端加了一块三角形或者方形的布,就更易于活动了 。日本的袴日本的“袴褶”,读作“こしゅう(罗马字kosyuu)”,是汉字的音读,骑马所用之袴(Hakama),并非后来的马乘袴 。从这里看得出来,日本袴深受中国的影响,不仅如此袴褶在汉史书中的确是作为骑服 。虽然目前中国尚未发现袴的实物,还不能证明日本袴就是中国袴 。不过大部分日本人自己也说,日本袴是由中国的绔而来的 。日本方面认为袴最初是前后两幅布做成,后来增加到4副布,埴轮的人偶袴装就是4幅布做成 。后来为了方便运动又增加到六幅布 。后来又变成了八幅布的指贯 。江户时代以后,袴增加到了十幅布 。
袴

文章插图
日本古坟时代的埴轮日本所谓“裈”是指“上代、男子の着た、裾の短いズボン様の下半身用下着”,即古代男性穿的短裤内衣(内裤) 。而犊鼻裈则是指的相扑穿的那种内裤 。鑒于日语汉字不会搞错汉字本来的意思,以上日语的解释应该认真考虑一下 。现代日本的袴单独用时读作hakama,但是用汉字表记,是一种宽鬆裙裤,覆盖了从腰到脚的身体 。日本自认起源不明,《古事记》和《日本书纪》却出现了袴这个汉字 。《古事记·序文》云:“道轶轩后 。徳袴周王”,意思是“道轶轩辕,德跨周王” 。考古上最早见于日本古坟时代的埴轮(haniwa)里的人偶,推测最初只有男子穿着 。值得注意的出现埴轮的日本与中国南北朝同期,所谓的埴轮也不过是中国两晋南北朝袴装俑雕塑的翻版 。古代日本并没有区分裈和袴的区别,都是裙裤,同时袴据说来自裳 。袴在古代日本是作为男子象徵的服装 。正仓院所藏古代袴中就有开裆式袴(开股式)和合裆式袴(闭股式),一边有带子系拢,这种形制后来就成为后来的束带和大口袴 。平安时代,日本的表袴、指贯和长裤在官位上的适用、形态以及材质就确定下来了 。近代增加了野袴、行灯袴和轻衫,也成为日本武士的常服和庶民的礼服 。而女性的绯袴出现在平安时代,鎌仓时代以来成为普遍穿着 。袴在日本很受欢迎不仅仅是因为方便活动,也能保护下身并起到保温的作用 。日本袴的种类有十四种,分别是:表袴、大口袴、指贯(奴袴)、小袴、四幅袴、长袴、马乘袴、平袴、野袴、裁付(伊贺袴)、踏込袴、山袴、行灯袴、女袴 。日本袴里分为裆有袴(马乘袴)和裆无袴(行灯袴) 。其中女袴、四幅袴、山袴、行灯袴都是无裆 。表袴有裆 。马乘袴,则一定有裆 。日常生活用的务工作业系袴包括野袴、山袴、轻衫、裁付和四副袴 。裁付是野袴、山袴和轻衫发展而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