袴( 四 )


袴

文章插图
大正行灯袴和巫女绯袴袴与服制袴自晋朝起就是朝服和官服的重要组成部分 。魏晋、南朝已多穿袴褶,北魏更盛,朝服都穿袴褶,被讥讽为“帽上着笼冠,袴上着朱衣,不知是今是,不知非昔非” 。到了隋朝,袴成为正式的朝服,「衣袴褶 。五品已上以紫,六品已下以绛 。」《晋书·舆服志》「其衣皂(黑)色 。前三幅,后四幅;衣画而裳绣 。中衣以绛缘其领袖 。」「下裳绛色;素带,广四寸 。赤皮为韍 。绛袴袜 。素带,朱裏,以朱绿裨(绲边)饰其侧 。」南朝梁《隋书·礼仪志》「其衣皂上;素带、朱裏、朱绣,中衣绛缘领袖 。」「韍,赤皮 。绛袴袜 。」北朝魏《隋书?礼仪志》:「上衣皂色 。衮服皂衣,缘绛中单 。」「裳绛色 。前三幅后四幅 。朱绂(黻),绛袴袜 。」唐朝《旧唐书·舆服志》「五日常服、元日冬至受朝则服之 。平巾帻,紫褶,白袴,宝细起梁带 。乘马则服之 。弁服,弁以鹿皮为之 。犀簪导,组缨,玉琪九,绛纱衣,素裳,革带,鞶囊,小绶,双佩,白袜,乌皮履 。朔望及视事则兼服之 。进德冠,九琪,加金饰,其常服及白练裙襦通着之 。若服袴褶,则与平巾帻通着 。自永徽已后,唯服衮冕、具服、公服而已 。若乘马袴,则着进德冠,自余并废 。若宴服、常服,紫衫袍与诸王同 。」唐朝《新唐书·车服制》 「武弁者,武官朝参、殿庭武舞郎、堂下鼓人、鼓吹桉工之服也 。有平巾帻,武舞绯丝布大袖,白练衤盍裆,螣蛇起梁带,豹文大口绔,乌皮鞾 。鼓人朱褷衣,革带,乌皮履 。」「袴褶之制:五品以上,细绫及罗为之,六品以下,小绫为之,三品以上紫,五品以上绯,七品以上绿,九品以上碧 。」宋朝《宋史·舆服制》「五辂驾士服色:平巾帻、青绢抹额、缬绢对花凤袍、绯缬绢对花宽袖袄、罗袜绢袴、袜、麻鞋,其色各从其辂 。」「御史则冠有獬豸角,衣有中单 。袴褶紫、绯、绿,各从本服色,白绫中单,白绫裤,白罗方心曲领,本品官导驾,则骑而服之 。」古籍解释康熙字典〔古文〕绔《唐韵》《集韵》《韵会》𠀤苦故切,音库 。《急就篇注》胫衣也 。《释名》袴,跨 。两股各跨别也 。《扬子·方言》大袴谓之倒顿 。《郭注》今雹袴也 。小袴谓之?𧘈 。《郭注》今𧝜袴也 。《又》齐鲁之闲谓之?,或谓之栊,关西谓之袴 。《礼·内则》衣不帛襦袴 。《王充·论衡》赵武藏于袴中 。袴褶 。《吴志·裴松之注》吕范释韝着袴褶,执鞭诣阙下 。《晋书·舆服志》袴褶之制,未详所起 。《韵会》《马韵》通?,《禡韵》通胯 。《正字通》两股闲曰胯 。通作跨 。袴自是胫衣,必谓胯与袴同,无此事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