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幼小科学衔接分析报告 大班成长档案中国之最( 二 )


丰富课程:寻求育人载体变革
幼小衔接最终要落实在育人载体——课程的改变上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提出:“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和系统性 。”因此,在各地开展幼小衔接工作中,课程变革始终是核心举措 。
关键词:环境互融,消除陌生体验
学期初,南京市六合区双语小学雄州分校的师生们惊喜地发现,校园里多了5条“彩虹道” 。印有太阳、向日葵、星星、四叶草等卡通图案的小路,从校门开始,一直延伸至一年级5间教室的门口 。为降低一年级新生对学习环境的陌生度,六合区在推进幼小衔接工作中,明确各小学要借鉴幼儿园环境布置,适度调整一年级班级环境和周边活动环境 。
与南京市六合区类似,在温州市鹿城区,小学也主动衔接幼儿园环境,创设更多自主学习、游戏的空间场地,如改变桌椅位置、创设游戏区域、阅读区域、操作区域等 。
《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以下简称《指导要点》)明确提出,要创设包容和支持性的学校环境,最大程度消除儿童的陌生体验和不适应 。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少小学已经做到了环境上的主动衔接,但江苏省丹阳市的做法更进一步 。该市出台了《课程空间建设操作指南》,引导幼儿园与小学共同创建安全、融合、开放的多元互动空间 。一是班级空间突出自主合作 。幼儿园在课程游戏化环境创设的基础上,支持儿童自主参与创设与小学相衔接的各类环境,如增设“班级公约”“我是值日生”等 。小学打破“排排坐”的桌椅布局,按合作小组编排座位,开发儿童专属的学习角落 。二是公共空间突出探索体验 。幼儿园利用专用活动室、门厅、廊道等,增设“小学生体验馆”“心情日记墙”等成长体验的弹性空间 。小学依靠走廊过道以及楼房周边环境,围绕课程目标科学设置综合主题区域 。三是户外空间突出实践成长 。幼儿园通过增设“流动服务站”“儿童工作室”等多元化的户外实践中心,增强幼儿任务意识、自我服务意识 。小学因地制宜,打造低年级学生户外学习场所,开辟种植园、运动场、饲养园等,将课程目标有机融入学习场所 。
关键词:游戏化教学,搭建过渡阶梯
一年级孩子上课乱跑,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无法理解课堂知识……这是不少一年级教师的困惑 。孩子虽进入小学,但熟悉的仍是幼儿园游戏化的学习方式 。因此,要实现从游戏活动向课堂教学转变,必须调整小学教学方式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也明确提出,合理设置小学一、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 。基于此,在各地的幼小衔接方案中,小学一年级采用游戏化教学是普遍做法 。
在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校长王笑梅看来,游戏是儿童的“精神植被”,学生的学习要游戏化、情境化、综合化 。比如语文学科,教师可运用绘本讲述、情境识字、故事吟唱等方式引导儿童在情境中识字、阅读、思考、表达 。
在福建省,小学借鉴幼儿园课程组织和实施方式,积极探索项目式、主题式教学模式,强调探究性、体验式学习 。比如,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2015年起就开发实施了一年级新生“小幼衔接”校本系列课程,主要采取观察发现、社会交往、动手操作、角色体验等方式进行,每个学科教师会将与主题教育相关的学科内容植入活动 。
关键词:多元化衔接课程,建立积极入学体验
《指导意见》强调,幼儿园做好入学准备教育,小学实施入学适应教育 。落实在实践中,不少幼儿园与小学开设了多元化的衔接课程与活动 。这些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可以帮助孩子获得系统的积极入学体验 。